张新慧 ,王建寰 ,冯 军 ,赵启鹏
(1.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回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回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药用植物学是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即药用植物为对象,研究其形态构造、分类鉴定、生长发育、化学成分形成与变化及引领新资源开发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且其内涵随着中药生产实践和科研创新的需求在不断调整[1-4]。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为这些课程提供系统的药用植物基础知识和相关实验技术,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直观性强、知识点多、系统性强的特点。该课程包括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和药用植物分类学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且散乱、难以记忆、难以形成规范的体系等特点[5-6]。学生普遍反映药用植物学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困难。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前人经验总结,发现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目前,药用植物学(药学专业)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主要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三部分。实验教学在实验室,教师先强调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鉴定中药原植物种类、药用植物显微构造,确保药材来源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观察、鉴定中药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根茎叶的形态与显微构造等[6-7]。
由于药用植物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庞杂,使理论课时极其紧张,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定困难,因此倍感压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8-9]。药用植物学实验安排目前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索性实验[7,10]。因此目前的药用植物学教学模式对学生技能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仍很欠缺。
上述问题在高校药用植物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所以为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国内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药用植物学人才,急需对药用植物学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交替进行、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地点不固定在教室,可根据学科性质、讲授内容和学校条件灵活选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为:(1)将教师“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2)将学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学习;(3)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将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充分整合、融为一体的基础上,针对各部分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创新能力。
(1)绪论部分:通过绪论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学习方法和教学总体安排等。本次改革从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和如何学3个方面设计药用植物学绪论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2)植物解剖学部分:在实验室开展理论授课,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利用新鲜实验材料或粉末制备临时装片,结合临时装片观察学习各类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然后请学生在黑板上绘图,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3)植物形态学部分:对外部形态部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集校园里各种植物器官,上课时展示。课堂上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详细讲解,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所采集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对内部构造部分,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永久装片,让学生观察学习各器官的显微构造。
(4)分类学部分:采用“先看后讲”的模式,即课前安排学生在校园观察并收集代表性植物,课堂上结合活体植物学习各植物类群及其重点科属特征和代表性药用植物的分布、形态、入药部位及药用价值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的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评教和评学。评教是针对教师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可通过课间交流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学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可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验结果、问卷调查、期终考试等进行评价。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色为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师与学生有机整合。药用植物学课程直观性和实践性强,内容枯燥,知识点琐碎,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理解所学知识,用理论支撑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论,二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收到良好的效果,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药学类复合型本科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