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学学科为例

2019-12-22 11:53陈英松吴七柱阿古拉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医科大学医药

陈英松,吴七柱,娜 琴,阿古拉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民族地区医药院校与教育部直属重点医药院校以及发达地区的医药院校相比,由于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同,普遍存在办学竞争力不强、学校知名度不高、办学经费短缺等劣势。因此,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多科性的医药院校——内蒙古医科大学,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学校发展的整体突破。因此,要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双一流”建设良好发展态势,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集中力量抓好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确保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内蒙古医科大学长期坚持“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形成了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和蒙医药学高等教育在同一学校举办的“三位一体”特色办学格局,突出了“潜心传承蒙医药学,精心培养少数民族医药人才”的独一无二的办学特色。

2016年5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里明确提出,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蒙医学、蒙药学等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其中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蒙医学、蒙药学等多个学科多方努力,积极争取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目标。

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内蒙古医科大学“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我校从创新人才培养、多学科渗透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具体介绍如下。

1 学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现状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在游牧经济和游牧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蒙古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数千年来,蒙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在预防、治疗和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特别是蒙古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学学科创建于1958年,经过60年的发展与创新,现已成为自治区重点和特色品牌学科。自1980年开始培养全国首批蒙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和2012年开始分别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民族医学(蒙医)专业和民族医学(蒙药)专业博士研究生。目前该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国家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校创新团队、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等称号和品牌。如今,已是学界公认的全国少数民族医学教育进程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专业人才最多、办学层次最高以及科研学术水平在同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一个特色优势学科。

1.2 存在问题

通过对国内设置蒙医学学科的医药院校的大量调研,发现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1)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紧缺;学科成员研究方向分散,部分研究方向出现人才断层,突出学科特色的研究团队较少。(2)科研总体水平偏低。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不多,成果推广与转化能力不足,引领行业发展以及服务于当地经济能力略显不足。(3)传承蒙古族优秀文化与创新方面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在发展中不够重视传承与创新并重。(4)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较弱,现代化、国际化程度不高。

2 学科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遵循蒙医学发展与传承规律,围绕蒙医学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德才兼备的蒙医学人才为目标,按照系统掌握蒙医学基本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基础知识和诊疗技能培训方法,突出蒙医临床思维能力,创建协同培养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以学校为龙头,医、所、企、地为基础,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推进校—医、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创建蒙医药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方针,通过引进和培养德才兼备、适应蒙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加快国际化的蒙医药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立蒙医药院士专家工作站和聘请外籍院士,强化了自治区与中国工程院和国外相关机构在蒙医药方面的科技合作,促进蒙医药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培育,提升蒙医药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医大师、院士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以知名专家学者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人才培养队伍。

2.2 促进多学科共同渗透研究,产出标志性成果

科学研究是学科重要的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重点学科建设需要相关学科及科学研究的参与、渗透和支持。内蒙古医科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特有的办学格局,从而在蒙医学科学研究中很好地进行了多学科交叉和渗透研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如研发的“蒙医脑震荡治疗仪”“电热温针器”等特色诊疗设备并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研究制定的《蒙医疾病诊断标准》《蒙药炮制标准》和《蒙药材质量标准》已成为行业标准;建立了蒙医药古籍数字化加工平台等5个数据库,自主研发蒙医骨伤虚拟仿真实习平台等7项特色教学软件及蒙医学多媒体人体穴位模型等5套教学模型。这样的合作不仅促进了本学科的建设,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设与进步。

2.3 突显民族特色,加大文化传承创新力度

内蒙古医科大学在传承“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精神的基础上,继续传承与发扬民族语言文字的神圣使命,并且保护好民族医药的精髓,在边疆稳定和文化安全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建了世界一流的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博物馆,该馆已成为国际间传播蒙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蒙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将传承工作渗透到蒙医药高等教育全过程。同时还十分注重改进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将蒙古族文化、蒙古族礼仪文化等民族文化课程引入课堂,有效提升了利用课堂主渠道传播蒙古族优秀文化的能力和水平[1]。

2.4 立足国际化大背景,关注国际动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内蒙古医科大学始终坚持重点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导向,不断提高重点学科建设的水平,努力争取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学习国外学科建设的经验。学校分批组织学科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与国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学校还大量派出学术骨干出国攻读学位和做访问学者,支持学术骨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坚持请进来,通过聘请相关学科的国外著名院士、教授做特聘教授,实质性地开展合作研究课题,每年组织召开国际蒙医药学协同创新论坛、中国—蒙古国博览会、草原文化节等会议或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重点学科建设是关系民族地区多科性医药院校长远发展的一项艰巨的战略性任务。由于重点学科所承担的重任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牵涉了诸多方面和环节,决定了重点学科建设的艰难与复杂。因此,民族地区医药院校只有建立稳定、有效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有序进行,并进一步带动学科的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医科大学医药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1期英文目次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基于科教融合供给侧改革的军队新兴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