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来了……

2019-12-22 11:31刘雨霏
卫星与网络 2019年10期
关键词:颗卫星星座航天

几年前,《卫星与网络》曾发表过一篇刊首语:如果华为来了。

当年,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雷凡培,在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度工作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卫通的卫星资源还没有完全推销出去,这方面的工作仍需继续努力……尤其是,中国卫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有广泛的宣传手段和气势。”他强调:“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强化国内外市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在规模上实现更大的增长;要瞄准国际一流标准,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要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卫星产业发展”。并在会场语重心长地列举了华为的各种案例。

于是,当年的我们想,假如华为进入卫星通信市场,会怎么做?我们提出:“航天应当从华为的成长史中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把自己放在供应商之一而不是唯一供应商的角度去对待市场和合作伙伴。航天的市场化运行虽然已经涉及到了卫星通信、地理信息、煤化工、物联网等领域,这些市场中也有传统的国企、强势的外企、新兴的民企,他们也都有各自的看家本事和深厚人脉,因此,强调卫星应用的今天,恐怕,只有像华为一样,从产品、定价、售前、售后的全链条上谋求开放合作及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才能谈市场化和航天价值的突破。”

几年过去,当年的“如果……”已经变成了现实,华为开始真的进入商业航天领域。

早在2019年3月的全球6G峰会上,华为就提出发射10000多颗小卫星,提供覆盖全球的6G服务。到2019年10月,这个消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加上华为云与国家航天局的合作,华为已经正式进入商业航天。

作为国内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华为和国有航天企业之间其实早就有着密切的互动。除了正式的学术交流与商务洽谈,航天人和华为人的身份互换也不在少数。在笔者的朋友圈里,从国有航天单位离职去华为,或者从华为离职进入商业航天企业的,案例就相当多。因此,华为和航天之间的相互了解,比媒体上反映出来的要深刻许多。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制造商,华为制造卫星、发射卫星、运营星座,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

6G一定要包括卫星吗?

在华为与航天的交集中,星座显然是最受关注的。我们不妨把它称作“华为6G星座”。如果这个想法真的进入实施,必然会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商业航天的版图。在5G的建设中,卫星产业虽然有所参与,但并没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6G中,卫星是不可缺少的吗?

根据有关报道,华为认为6G时代将超出5G时代“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简称IoE),即整个人文社会和外部物理世界实现紧密连接。在通信维度方面,除了更高的速率、更宽的频谱,6G应该拓展到海陆空甚至水下空间。

那么很显然,光纤+铁塔的4G和5G模式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从泛在通信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卫星网与地面网彻底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悬念只不过在于,由谁来切实推动这个融合而已。那么华为提出星座方案,也是情理之中的。

99亿美元一万颗的星座,华为能做到吗?

按照媒体报道,华为6G星座由10000颗卫星组成,造价只有99亿美元。这么一点钱能够建成如此规模的星座吗?但只要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马斯克打算用超过100亿美元建设一个12000颗卫星的“星链”星座。“星链”的规模和投资与华为6G星座基本相当。既然马斯克有信心,华为也同样能够做到。但是也有人对马斯克的计划表示怀疑。因此,我们不妨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题。

在2030年以前,人类依然要使用化学燃料火箭发射卫星。虽然可以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来降低成本,但火箭总体结构和原理还是很难发生质变的。因此,我们把发射费用设定在每千克5000美元(比现在的每千克10000美元降低了一半),发射成功率设定在91%。那么,为了部署10000颗卫星,实际需要发射10990颗。这10000多颗卫星不可能是当今GEO卫星那种好几吨重的大家伙。如果假设华为卫星和星链卫星一样重达227千克,那么发射费用就会超过124.7亿美元,显然超过了99亿美元的预算。

如果把卫星重量降低到一网卫星的145千克,发射费用就会降到79.68亿美元。那么单星成本必须降低到20万美元以下,才能把总预算保持在99亿美元的规模。我们在这里还没有计算研发、保险、地面站等的成本。

但是,如果把卫星重量进一步降低到100千克,发射费用会大幅度降低到54.95亿美元,单星成本可以放宽到40万美元左右。看起来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这么小、这么便宜的宽带卫星,有可能造出来吗?我们这样推理:如果采用华为今天的策略,全球招揽人才、全球采购优秀的专利和技术,这是完全可能做到的。何况,近年来小卫星技术蓬勃发展,特别是微型电推力器领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成熟产品,完全可以成为姿态控制和轨道保持的主要手段。

考虑到10990这样巨大的采购数量,卫星元器件的采购单价很可能会降低一个数量级。为了总装测试这样多的卫星,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标准化流水线,甚至采用机器人来完成大多数工序,那么卫星的制造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单星成本控制在40万美元是很有希望的。实际上,一网星座最初就打算把单星成本控制在40万美元,后来因为诸多技术问题而不断上涨。不过一网星座的规模不到1000颗。把规模放大10倍,就有可能把单价控制住。

换言之,用99亿美元来研制和部署一个10000颗卫星的星座,是有可能做到的。华为并没有信口开河。

商业航天该做什么?

华为是世界第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迄今为止,华为敢于拿出手的产品,都还没有发生过系统设计失败或者大规模召回的现象。这体现了一个企业超强的规划设计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我们也可以因此推测,华为6G星座只要进入实施,就一定能无缝融入华为的6G体系。至于市场和销售,华为有庞大的客户群体,相当多电信运营商把“我们使用华为设备”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来游说分销商和消费用户。我们完全不需要担心华为6G星座有没有用户、有没有营业收入这种事。

华为能不能找到足够的融资来研制和部署星座,似乎更不需要担心。除了华为自有资金之外,以这家企业的品牌价值,无论到哪个市场去融资都是受欢迎的对象。

华为去哪里找这一万多颗卫星和相应的发射服务?作为一个国际性企业,我们丝毫不需要担心,华为能在欧洲或者其他什么航天国家找到最匹配的卫星制造商来合作。空客公司对一网星座的态度就说明了卫星制造商是如何渴望新的订单。至于发射,已经被马斯克逼到墙角里的欧洲阿里安公司和俄罗斯国际发射服务公司必定会拿出十二万分的积极性来为华为提供服务。

即使华为打算参照马斯克,自己建立工厂来生产这一万多颗卫星,以华为的全球人才招募能力,恐怕这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就看华为是不是那种什么都想自己干的定位。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商业航天可以做些什么?

假如华为6G星座的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主要合同落入国外承包商手中,这将是中国商业航天的极大失败。因此,可以预测,两大国有航天集团会全力以赴来争取华为6G星座的合同。不但是为了中国航天的荣誉,也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商业化水平。毕竟,把发射费用降低到每千克5000美元,大批量生产一种100千克重、带有星间链路的先进宽带通信卫星,听起来就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让人没有办法不跃跃欲试。而且,华为在商业和消费市场上的成功,是两大航天集团都望尘莫及的,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和适应机会。我们相信,以两大航天集团的公关能力、基础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完全可以在10年左右的周期内,建成这样一个宏大的星座。

民用航天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那么,我们的民用航天企业有没有可能分到一点蛋糕呢?在这样一场巨无霸们的盛宴上,似乎很难为初创企业留出坐席。然而仔细研究华为的商业模式,就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悲观。

(1)卫星制造

用于6G的卫星是新生事物,无论谁来承担卫星制造,必然把一部分工作外包。哪怕只是少量零部件,也值得民营航天企业努力争取。实际上,民企为国企提供星上元器件已经不再是新闻。

(2)补网发射

万颗规模的星座,不可避免地出现个别卫星失效或者故障,以及出现网络覆盖上的缺口。经常性地需要补网发射,哪怕每年只需要补充10颗卫星,对初创的发射服务企业来说也足以维持生计了。

(3)地面段的代工和部署

这或许是华为6G星座最大的商机。华为并不是一家追求“全产业链”的企业,有大量的产品交由其他企业代工。在海外工程当中,为华为提供光缆铺设服务的大小企业不计其数。虽然看起来这是苦力活儿,但同样属于商业航天的范畴。如果拿到华为的合同,或许今天苦苦谋生的诸多小型卫星通信企业就能打个翻身仗。

(4)细分市场运营

6G不仅仅是高速个人终端,更是万物互联。那么在具体的行业和领域当中,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企业和人去运营。这更是中小企业求之不得的蓝海。

当年,我们曾经讨论的:假如华为打算涉足航天领域,会给现存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如今局面有所不同,华为已经不再仅仅是优秀高技术企业的代名词,更是中国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最先进技术的典范。6G网络的研发、设计与实施,将是商业航天界真正与华为开展全面合作的良好契机。航天在企业文化与奋斗精神上,与华为有着相当多的共通之处。华为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商业航天则需要一个通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强大渠道,来真正实现自己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梦想。

如果华为来了,我们决不能让机会溜走。

如果华为不来呢?我们的商业航天也一定要找上门去!SATNET

猜你喜欢
颗卫星星座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星链”第十、十一批卫星发射
逐梦航天日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37颗、第38颗卫星
星座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星座
星座
一箭20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