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梅(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卫星通信分公司)
今年我国5G开始正式商用,其实从3G开始,地面移动通信技术每5年就要经过一次更新换代,相对而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就缓慢许多。特别是现在进入5G时代,卫星传输和地面通信的技术指标、传输能力等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今后,卫星通信技术会如何发展,卫星通信该怎样改变来适应这个时代,今天在这里与各位进行一些探讨。
中信卫星隶属于1979年成立的中信集团,目前,中信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金融与实业并举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2018年位列世界五百强的第149位。
1988年,中国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发起股东之一,正式成立了亚洲卫星(公司),亚洲卫星是亚洲地区第一家商业卫星运营组织,在1990年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这也是亚洲地区第一颗通信卫星,并且成功完成了1990年中国承办的亚运会转播任务。1998年股权重组,中信集团成为亚洲卫星的控股股东。2008年,因为我国主管部门的规定,卫星运营属于基础电信任务,需要国内的公司持相应的牌照方可运作,所以由中信网络获得了相应的卫星运营许可,并成立了卫星公司。自那以后,由中信卫星全面承接了亚洲卫星在国内的业务。2015年,由于中信集团业务调整,将牌照转移到了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
亚洲卫星从成立到现在31年,共发射了9颗卫星,目前在轨卫星有7颗,最早的是1999年发射的亚洲3S卫星,到今天已经运行了20年。(图1)
现在能为国内用户提供通信广播服务的是4颗卫星,分别是亚洲五号、亚洲七号、亚洲六号和亚洲九号,其中亚洲六号是专门为广电提供服务的C频段专用卫星。
亚洲九号是2017年发射的,它是其中最年轻的卫星,同时也是亚太地区功率最强,覆盖面最广的一颗通信卫星。
我们现在拥有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和VSAT两张牌照,也是国内持有这种二类卫星通信业务基础应用牌照,从事卫星业务的三家运营商之一。
图1 亚洲卫星的波段示意图
我们的主要业务概括起来,就是将亚洲系列卫星的带宽租给国内相应的用户使用,提供本地化的配套服务。开展的业务主要有以下6类:电信网络、宽带通信、移动应用、应急通信、临时业务、电视广播,这些都是常规的卫星通信业务。
需要强调的是这几年发展迅速的机载通信和船载通信。亚洲卫星其实是亚太地区参与该领域最早的一个通信公司。早在2003年,亚洲3S卫星就为波音公司的高速宽带通信服务Connexion提供了带宽。但是很可惜后来该项目因严重亏损而被关闭;2011年,亚洲五号卫星为松下公司提供南亚地区的机载通信波束;2014年,国内开始使用Ku频段的卫星,做机载通信的一些实验和商用,亚洲卫星也参与其中。到现在为止,亚洲七号卫星已经成为国内机载卫星用量最大的通信卫星。2018年亚洲九号卫星也获得了工信部的许可,可以从事机载通信服务。
在海洋方面,我们利用亚洲五号卫星、亚洲七号卫星的移动波束,把它调到我们国家领海的上空,这两颗卫星基本能够覆盖我国领海,以及包括太平洋往西一直到印度洋的一部分海域,为我国的渔民、运输、客轮、海上执法等提供了卫星通信的保证(图2、图3)。
下面我想从卫星运营商的角度,讨论一下全球卫星通信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根据欧洲咨询公司2018年的报告,从长期来看,卫星转发器的容量供应是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大概在2022年左右,会有一个指数性的增长。这是因为根据预测,那一年会有超大容量的高通量卫星投入使用;同时,大量的星座也会投入使用。但是在容量出租方面,增长没有那么快,因为要花时间去培育市场,发展分销网络,以及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而卫星容量的up值,就是每月每兆赫兹的价钱则呈现一个持续走低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卫星运营商要转型,成为卫星服务提供商。另外,卫星容量是有望继续增长的,它的驱动来自于宽带接入、机载通信以及基站回传等等业务。
从全球固定卫星容量的供应来看,需求和供应都在持续增长,但一直是供大于求的关系,这对用户来说是好事儿。
就卫星的出租率来看,长期以来高通量卫星比传统卫星低,这是因为需求肯定不是均衡的,这在业内很常见,肯定有些波束没有什么业务,这就造成了平均的出租率并不高。
我们把用于通信的卫星分为4大类。
第一类是工作在静止轨道的传统的大波束卫星,此类卫星由于都是大波束,所以它的复用率不高,一个卫星的吞吐量也就是几个Gbps的水平,所以单价相对较高,比较适合电视广播和大型VSAT网络。
第二类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高通量卫星,这里指的是位于静止轨道的高通量卫星,频段除了Ka、Ku之外,其实C频段也可组这样的点波束,它是通过几十到上百个点波束来提供一个非常高的吞吐量,如达到100Gbps以上,但是这类卫星更适合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等等,卫星的建造成本稍高。
第三和第四类就是所谓的星座。其中,第三类是以OneWeb、Starlink为代表的宽带通信星座,它的主要问题是整个系统建设成本高昂,终端成本也居高不下。
图2 亚洲五号Ku波段海洋区域覆盖图
图3 亚洲七号Ku波段海洋区域覆盖图
第四类就是物联网星座,包括早期的铱星、全球星以及国内的天启星座。
按照容量,可以把国际上的HTS发展历程分为4代。
第1代是2005年到2011年,单星容量在50Gbps左右。
第2代是2011年到2017年,单星容量大约是50~140Gbps,这是现在的主流。
第3代从2017年开始,代表是Viasat-2以及休斯公司的Echostar 19,容量可以达到200Gbps以上,这已经不叫HTS,而叫VHTS(Very HST,甚高通量)。
第4代有望在2021年以后实现,叫UHTS(Ultra-HTS,超高通量),包括Echostar 24和Viasat-3,容量能接近1Tbps。
卫星上的载荷可以分为弯管载荷和数字载荷两种。传统高通量卫星一般使用的都是弯管载荷,卫星上的链接都是通过硬件直接连接的,灵活性不佳,也不支持远端站之间的直接通信,必须要通过关口站。由于它每个波束的容量带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利用效率不高。
第二类叫数字载荷,是通过使用数字透明处理器技术以及多端口功放,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从2013年开始,国际上的卫星运营商已经不再采购弯管载荷的传统高通量卫星,而转向数字载荷的卫星,现在不少卫星都采取了数字载荷的技术。
简单的比较一下这两种卫星的区别。
模拟弯管载荷只适用于星状网这种网络结构,专网、网状网无法使用。而数字载荷技术支持星状网、网状网、甚至支持在一个波束下环路拓扑结构。而且它在不同的波束之间的频率、功率可以进行一定弹性的分配,也就是说业务多的地方可以分配多一些的容量,没有业务的就可以分配少一些。当然它带来最大的好处是对于地面系统的建设来说,如果用数字载荷,初期用一个关口站就可以支持所有的用户波束,未来随着业务的增加再逐渐增加关口站,初期建设成本减少了很多,这对用户来说会降低使用成本。另外它在抗干扰能力、载波监控等方面也更加先进。
卫星空间段的建设成本是逐年下降的,常规的卫星空间段建设成本基准是6000万美元/Gbps以上;发展到今天HTS-CLASS II,容量是50~150Gbps,带宽的成本就是300万美元/Gbps以上;未来VHTS-CLASS的成本可能会下降到70万美元/Gbps。
●地球同步轨道传统卫星通信行业总体增长缓慢
●卫星广播业务增长乏力(受OTT冲击)
●地球同步轨道HTS卫星快速增长
●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卫星制造领域,卫星平台能力不断提升
●私营、民营航天企业为卫星发射市场注入生机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成为新的热点
●移动终端成为新的增长点
●中低轨星座乱花迷眼
5G已经到来,6G也在路上。那么5G和卫星通信会发生更多的联系。首先体现在5G与卫星频谱资源的争夺与共享上,因为5G需要的频谱资源很多,现在用的是6G赫兹以下的频谱,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C频段的卫星。
图4 亚洲卫星滤波器的技术参数
除了频谱资源之外,国际卫星组织也在就卫星与5G如何深度融合进行研究,比如ITU、3GPP等都有这方面的项目。总的来说,在将来5G的两大场景中,增强的移动宽带(eMBB)可以用到卫星,因为卫星的灵活性和全覆盖特性是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为基站提供回传,不光5G,在3G、4G时代都可以这样操作。
天地一体化网络、高低轨结合,低轨星作为节点,高轨星提供中继,终端在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之间切换。5G可能会在协议、端口、终端等方面与卫星进行深入的融合。
而在将来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上,卫星物联网的参与更是必不可少。
今年6月,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获得3.4~3.6GHz的频谱资源,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卫星的扩展C频段,基本无法使用,必须要把扩展C频段的业务完全挪到标注C频段上,这个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5G的基站信号相对卫星来说功率太高了,很容易影响卫星信号的接收。
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呢?首先必选的是为地球站加装5G抗干扰滤波器,如果这样还不能解决问题,就要实施其他的举措,比如加屏蔽网、更换高频头等等。
我们不是做卫星的吗?为什么现在走到地面上来了。亚洲卫星工程部有星上波导器件的设计经验,可以用于地面抗5G干扰,所以设计了这款性能很好的滤波器,适用于国内的抗5G干扰,频段是3.7~4.2GHz,目前已经通过了广电总局的核准测试,在广电系统的地球站的改造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图4)。
此外,我们根据海外用户的需求,还设计了不同频段、不同型号的滤波器产品。
在5G时代帮C频段留住更多的客户,这是我们进行这项研究的出发点。
首先,视频传输仍然是传统卫星收入最多的部分,虽然根据预测它的占比将越来越小,但是其重要性无可替代,一定要利用好卫星在视频广播传输领域的独特优势。比如提供4K、8K超高清节目,改善用户的观看体验,与地面的OTT区分市场,创造更多价值。
第二,卫星运营商要向卫星服务商下沉,拓展更多的业务,寻求产业链合作共赢。总有同行问我们什么时候发射HTS卫星,事实上我们这几年一直与几大卫星制造商保持沟通,关注灵活载荷的卫星设计,但是在决定投资这颗卫星的时候,公司考虑到高通量卫星基本面向的是全新的市场,面向的是宽带服务,而不是传统的广播电视,所以市场到底有多大,投资回报怎么样,都是作为一个商业卫星运营公司首先要考虑的。
此外,卫星的制造成本逐年下降,两年前我们考虑亚洲十号的时候,单位成本大概是300万美元/Gbps,现在已经降低到了200万美元/Gbps以下,今后还会有更大的下降空间。亚洲卫星的高通量卫星肯定是要做的,但是我们希望能够用更低的成本,做一颗更先进的高通量卫星。也希望能与业界有兴趣的同行一起探讨,共同开拓亚洲卫星下一代的高通量卫星。
第三,卫星容量供应保持供大于求,推动新应用的增长,建立新的业务模式,减少供需差距。
第四,关注卫星通信与5G共存与融合。SA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