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堃 ,刘丽萍
(1.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国家积极推动的全民健身还是学校推行的阳光体育运动,无论《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还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都强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达到“少年强则国强”的目的。本研究通过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山东省烟台市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相关状况,为高校优化课程改革和促进大学生科学体育运动提供客观依据及可行性建议。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针对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大学、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烟台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文经学院以及山东商务职业技术学院6所普通高等院校的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现况调查,最终得到有效调查问卷363份,有效率为90.8%。调查的学生中,男生137人,女生226人,男女比例约为1∶2。调查对象分布在各个年级,其中大三、大四学生占比超过70%。
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主要以每周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和每次体育运动的平均时间作为评价指标。从次数来看,每天都能保证体育运动的学生有36人,仅占9.9%;每周能参加3~5次体育运动的学生有81人,占22.3%;而每周参加体育运动1~2次和几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有246人,占67.8%,其中几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占29.2%。从时间来看,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以0.5~1小时居多,占49.0%,而少于0.5小时的占31.1%,1小时以上的占19.8%。总体来看,大学生存在运动量明显不足问题,且每天体育运动不足1小时的占70%以上,同王政和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而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青少年学生参与中等强度活动每周3次以上的具体目标尚存在不小差距。
虽然与国家标准相比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运动情况有待改善,但是学生自我感觉整体运动较为适量。针对“参加完体育运动之后状态如何”进行调查,选择“运动后身体稍微劳累,但很容易恢复体力”的人数最多,占81.7%,选择“运动量很小,体能充沛”的占11.6%,认为“身体酸痛长时间无法恢复”的仅占6.2%。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自我感受与科学标准之间的差距,应该科学引导学生加强体育运动。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相关知识了解较多,对自己当前掌握的运动和健康知识基本满意。在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损伤知识学习方面,大学生表示自己通过电视节目以及书籍获取体育健康知识的情况最多,其次是通过体育课堂学习体育健康知识。被调查大学生中,认为自己掌握一定的运动健康知识并且感觉满意的占63.9%,感觉自己掌握并能运用相关知识的仅占5.8%,对自己积累的运动健康知识不满意的大学生占14.3%,还有16.8%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掌握的运动健康知识不够全面,并且有比较强烈的学习愿望。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非常渴求,但目前知识获取途径有限,体育课堂并不能满足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学习需求,因此大学生运动伤害现象较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运动伤害程度较高且范围较广。通常运动伤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伤害,主要指直接对身体造成的创伤,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另一类是精神伤害,往往外部特征不明显,造成的原因以及恢复过程十分复杂[2]。本研究中的运动伤害主要指的是身体伤害。调查显示,有218人(60.1%)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运动伤害,原因依次是运动前没有做必要的准备活动(69.4%)、错误动作或危险动作(54.6%)、运动过量(46.0%)、身体疲劳(36.1%)和没有佩戴护具(34.7%)。说明学生运动损伤问题普遍存在,且原因多样。另外,在访谈中有学生谈及曾因运动场破旧导致运动受伤。
大部分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比较喜欢。在“你是否愿意继续上体育课”的问答中,有60.3%的学生选择“愿意”,选择“不愿意”的学生有84人,占23.1%。这说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内容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导致部分学生对继续上体育课持否定态度。在“你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的问答中,只有40.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是合理的,高达57.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不合理,另有1.9%的学生认为学习体育很不合理。
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满意但是仍愿意继续上体育课,说明学生比较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对体育课怀有热情。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成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与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是保持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热情的有效办法。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该多听取在校大学生的心声,满足其需求[3],使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落脚于对学生的服务上。
国家大力推行“健康第一”“快乐十分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相关体育政策,促使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力争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至2030年学校运动场地达标率达100%,青少年学生参与中等强度活动每周3次以上等具体目标。但研究发现,每周运动3~5次的学生仅占22.3%,另外还有学生因运动场地老化破旧而受伤,说明目前烟台高校大学生整体参加体育运动情况并不乐观。大学生体育观念与意识落后应该是其体育运动参与度低的最主要原因[4]。体育观念和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体育运动在日常娱乐、审美、健身以及心理素质和智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态度[5]。大学生具有积极的体育观念是其能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保障,并且能真正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因此,培养在校大学生积极的体育观念是提高其体育运动参与度的根本措施。
大学生对于基本运动健康知识掌握较好,但多数是在课外自己获得的。根据知信行理论模式,知识是加强认知和改变行为的基础,只有掌握充足且正确的知识,才有可能科学进行体育运动,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有效避免运动伤害。目前学生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学校和课堂并没有成为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这不利于学生科学健康观和运动观的塑造。
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存有不满但充满热情,说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课是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与健康事业,学校素质教育正在全面展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逐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积极配合。各高校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重视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课外实践指导,才有利于优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6]。
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受学校及教师的影响。学校只有加强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体育运动参与度,才能保证其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共同提高。对此,学校要从教育视角出发确立体育目标[7],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及时对校园体育设施进行检修与维护。同时,学校应该提供优质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安全保障服务,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对“促进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进行访谈时,大部分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真正实现健康促进的最终目标。
对体育课程合理设置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体现。但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对所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评价反映出很多问题。不少学生提到希望增加体育课程的可选项目,认为体育课应该贯穿于培养方案始终,可不定期组织拓展类体育活动;应取消无人选报的体育课程,增设可选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合理选修体育课,使体育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应该科学安排体育课的时间,降低学生运动负荷,灵活安排体育课,根据体育课程特点进行考核,全面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
学校要创新体育教学,保证体育课程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建设“智慧体育课堂”[8]。值得注意的是,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进行自我反思[9],注重体育健康知识教学和课外实践指导,让学生“理论学的会,知识用得着”,通过科学运动避免身体伤害。同时也有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提出只有当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而非道具,才能激发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动力,才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