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楠,张凤梅
新生儿由于其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弱、身体素质差等特点,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极高,如未及时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就会增加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1],危及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般来说,新生儿院内感染与医院环境、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有关。重视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采取感染控制细节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新生儿生命健康和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所在[2]。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节规范化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
1.1 对象 选取2017年1-7月的新生儿为对照组,2017-08至2018-01的新生儿为研究组,每组各50例,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对照组女23例,男27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30 min,最大28 d;早产儿29例,极低体重儿21例。研究组女24例,男26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0 min,最大28 d;早产儿31例,极低体重儿19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和研究组新生儿病室均满足以下要求:(1)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 m2;(2)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3)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 min;(4)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5)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
研究组实施感控细节规范化:(1)成立科室感控小组,规定感控医师和感控护士的职责,制定科室感控的评分细则。每天由1名感控组成员检查并记录科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并在科室微信群中公布检查结果,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感控意识。每周调取至少3次不同班次和人员的监控录像,查看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情况,对科室感控问题进行汇总,每周五进行科室小讲评,每月根据汇总情况绘制曲线图并制定整改措施,督导并检查整改效果,进行质量分析会,每人感控分数和绩效奖金直接挂钩。(2)科室每天利用晨间交班后10 min学习感控知识并提问。(3)暖箱门开关流程的规范。在开关暖箱前手部消毒,然后打开暖箱门后再次进行手部消毒,针对新生儿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随后再次进行手部消毒并关闭暖箱门,并再次进行一次自己的手部消毒,共进行4次手消。此项规范在每个暖箱左侧张贴开关暖箱手消流程图,提醒每位医护人员严格遵守上述流程内容。每个月对手和暖箱表面、把手等物表进行1次细菌培养。(4)用物的规范。新生儿所用物品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每个暖箱建立编号和消毒登记本,以及患儿使用登记本并在暖箱侧面标注暖箱使用有效期,使用一次性消毒湿巾进行暖箱的消毒,2次/d,并登记,一旦发生感染,可以及时溯源。暖箱内的水槽每天倾倒并用75%乙醇棉球擦拭暖箱水槽观察口,5 min后再注入无菌注射用水至刻度线。每月进行水槽的细菌学监测并登记。每个暖箱配有专用的听诊器,听诊器编号和暖箱编号相一致,保证听诊器固定使用。监护仪和注射泵固定一床一个,编号和暖箱编号一致。每天规定高频接触处每班接班后用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消毒。选用一次性奶瓶,配奶容器选择压力蒸汽灭菌,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清洗消毒。盛放母乳的冰箱和储奶盒擦拭消毒,2次/d,并保持温度在0~4 ℃,每班登记冰箱的温度。冰箱内放置单独的储奶盒并标有床号,保证一床一盒,并按挤奶时间由近到远放置,24 h内有效。湿化器上的温度探头用75%乙醇擦拭3~4遍。遇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呼吸机呼吸盒送供应室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对怀疑有感染的患者在呼吸回路上加用一次性过滤器,48 h更换1次。对确诊有感染的患者及时联系工程师取出呼吸机通路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呼吸机放置1周后再使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5号取出所有呼吸机通路进行高温高压灭菌。(5)各种标识的规范。对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各种管路的标识规范,如动静脉管路、胃肠道管路、引流管管路等。凡因各种导管、插管破坏皮肤黏膜屏障的操作后,科室有专用标识贴于床头,医护人员除加强基础护理和不断提高专科操作技能外,加强各种感染监测指标。科室还自行制作了各种温馨的警示标识,张贴在易发生感染的患儿床旁,提高医护人员的慎独精神。
1.3 观察指标 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我国CDC定义:新生儿出生后48 h内发生的感染考虑为母婴垂直传播;出生后48 h及以后出现的感染为水平传播感染,感染发生于进入NICU 48 h后则为院内感染。记录两组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例数,感染率(%)=感染例数/总例数×100%[3]。感染的诊断以症状、体征及病原体检车结果综合考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和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新生儿感染5例,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感染14例,发生率为28.0%;研究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
新生儿院内感染是当前临床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医院内设备的反复使用、侵入性操作等均是造成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4]。在临床护理理念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护理操作细节规范化的应用克服了以往弊端。通过重视细节方面的护理和管理,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充分重视新生儿院内感染危害性,重视表面物清洁和卫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与新生儿接触过程中的卫生和清洁。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基础护理、减少外源性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方式,从多个方面控制微生物和病原菌的传播,从而最大限度避免新生儿院内感染[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28.0%),说明相比于常规护理,实施细节规范化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