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制 跨界融合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2019-12-21 00:58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中国科技产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技成果产业化

◎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李毅中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投入的主体,只有企业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对创新最有力、最及时的响应。要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体系,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重视应用技术的推广,加强基础研发自主创新,多途径实现转化和产业化。这其中,金融业要高度关注科研成果转化这个科研与经济脱节的重要环节。企业、科研、金融唯有同心协力密切合作,才能将最新技术快速转化为最新生产力,才能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产学研用相结合

多年来,我国实行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但仍有不少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一,如高端专用芯片95%要依赖进口。究其原因,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薄弱环节,转化率大约是发达国家的一半,科研和经济脱节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习总书记2016年4月曾指出“技术要发展,必须要使用”,“核心技术研发的最终成果,不应只是技术报告、科研论文、实验室样品,而是市场产品、技术实力、产业实力。”建议在产学研后加一个“用”字,要在“用”上狠下功夫。“产”和“用”不是一回事,不能相互替代。“用”首先是个动词,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才进入了市场。研发成果要从论文、评奖中解放出来,变为工程设计、实体项目,样品要变为商品,创新成果要转化为产业活动,在用的过程中持续改进。“用”的另一个含义是指“用户”,用户参与研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全过程,不仅带来了市场信息、用户体验,加快了研发进程,提高了效率,而且通过参与建立了互通互信,结成了联盟,共担了风险,疏通了使用推广途径。这也是互联网经济下“跨界融合”、“众创众包”、“互联网+” 的理念和行动。

近20 年来,世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创新和应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是重要的经验。从2G到5G,每一次通信技术的创新都迅速转化为电信产业的跃升,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在应用中不断演进提升。如今5G 已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热点,但如何使这一最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5G 技术的产业化,建设5G 网络、制造5G 终端,提升信息产业的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抓好5G 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用户,特别是与工业、制造业的跨界融合,创造更多更优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的水平。同时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完善,向更先进的6G 演进。

二、加强基础研发自主创新,多途径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人类历史上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都催生了生产力的跃升。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重视应用技术的推广,但基础科研、原始创新是源头和根本。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19%,虽然比美国的2.79%、北欧的3%、日本的3.4%低一些,但绝对量仅次于美国,不算少了。问题是在2 万亿元中用于基础研发的仅占5.5%,而发达国家都在15%~20%,差距很大。近年来的贸易摩擦更多体现在经受“锁喉之痛”,凸显了加强基础研究“振芯铸魂”的重要性。核心关键技术花钱买不来,让市场也换不来,要靠自主创新,要靠科学家的创造、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可控”。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开放创新,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天下科技,不可能万事不求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所有层面上独占鳌头,而应该扬长补短、交流互动、融入全球。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学家创造性的劳动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尊重。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不是号召科学家、教授去办企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科学家的优势在于闻道在先、发明创造在先,而科学家们并不见得都有生产营销和市场开发的“专功”。办企业耗费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以至不可能再专注于研发攻关,往往会顾此失彼。社会分工不同,专门人才应专注于本行专业才是最佳的配置。因此在从研发研制到产业化的长链中,不同阶段应当实现创新主体的角色转换。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成就,由成果持有者自我转化不一定是普遍更不是唯一的方式。在开放、共享的理念和市场机制下,可采用成果转让或许可、作价投资、合作合股等多种市场化方式实现,同时保障了科技研发应有的回报,激发研发人员进一步创新创造的动力。据悉,有关部门和地方已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收益70%可给团队和转化贡献人,受到社会的赞扬。

在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产业链中,设计是重要的环节,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无论是产品设计、工程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性行业性设计,还是着重于造型、构造、外观、包装等的工业设计,不仅是科技研发成果的落地、物化,而且包含了设计者的创新、创造和创意。从研发数据到“工艺包”,从基础设计到详细设计,从施工图到建造,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智慧,实践着科技成果的转化,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同样应受到重视和赞许。

三、集成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企业的明智抉择和重要责任

我们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因为大量的研发活动存在于企业,同时大量的研发成果应用于企业。企业既是生产者,往往又是使用者,是创新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载体,应付出一定的研发投入。大中型骨干企业应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团队,中小微企业依托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专精特新”发挥创造力。我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平均占销售收入的1.1%,行业不同强度也不同,虽然与发达国家同行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工业企业的投入占了全社会R&D 的70%。企业不可能自我创新所需要的全部核心关键技术,必须依靠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更高层次的研发成果,因此需要拿出一部分开发费用参与、支持或购买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成果。尤其投入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环节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成为享有最大收益的成功者。

在科技开发大系统中,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是薄弱环节。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原行业研究院、设计院大都公司化走上市场。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研发加强了,但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弱化了。而这个层次的技术多属于应用型,专业性强,国家鞭长莫及、难以覆盖,企业实力有限难以全部承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科技水平的突破和提升。国家和相关部委已关注到这一关键点,如针对电动汽车的技术难点——动力电池,工信部已组织相关科研、生产单位,由有色研究总院牵头与一汽、东风、上汽以及动力电池制造企业联合于2016 年组建了国家汽车动力电池创新中心,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取得较好进展。据悉,现已成立了增材制造、机器人、集成电路等7 个国家创新中心,2020 年前有15 个,2025 年达到40 家,将会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体系。

四、金融业要高度关注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薄弱环节,加大支持

资本注入到科技成果的转化中是对创新最有力、最及时的支持。一般讲研发过程的资金是有来源的,产业化的投入一旦项目成立也还是比较有保障的。问题恰恰在于“转化”这个环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既无自有资金,也无可抵押信贷,还有不小风险,往往因资金受困而被迫搁置,业内冠名为“死亡谷”这个恐怖的称谓。在这个最薄弱也是最关键的环节,需要有真知灼见的投资者。如今,国家已设立了“集成电路投资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还有不少民间私募基金如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的支持。要提倡和加强银企互信,供需见面、对接项目、合作共赢。企业采用自主研发产品存在一定风险,需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产品质量责任保险、新材料首批保险的支持。至于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新建,银行信贷仍然是重要筹融资渠道。近几年来资金“脱实向虚”倾向明显,数据显示,全国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中工业贷款只占15%,新增贷款中工业只占12.1%。克服这一倾向银行已经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加中长期贷款,给工业以更有力的支持。

福建省工业经济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长足进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2014 年7 月给福建企业家回信的指示,论坛已举办第六届了。近几年论坛组委会在福建省和平潭市的支持下,成功搭建了为企业界、科技界、金融界紧密联系、交流互动、合作共赢的平台。重点工作之一是推动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对接、转化、落地,如智能摩擦、透明荧光陶瓷超大功率LED 封装,超能防火等工业技术和一批医药制造技术,有的已取得成功,希望平潭创新论坛能够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福建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贡献创新力量。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研成果转化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