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气象局 河北张家口 076450)
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农田小气候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组成农田小气候的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光和辐射、湿度以及风等,这些对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产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人们要对农田小气候进行充分的利用,而且要对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对光照以及辐射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光照通过传播,部分会被农作物吸收,在光照高度的变化下,农作物吸收的光照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不同农作物中的气温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农作物自身的组成结构,以及他们群体的密度等,使空气的温度流动性存在强弱对比,从而就使气温发生变化。而且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的温度高。这些农作物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气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初时期,由于植株的体积较小,而且覆盖的面积比较少,白天与夜间的气温并无显著的差异[1]。随着农作物的不断成长,气温的变化也会发生很显著的差异,与各种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本文主要以大麦为例进行分析。
根据常识可以判断,农田中的风速与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作物的生长密度越大,风速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因而使农田中的风速随之变弱。在农作物的中间部分,风速会更加弱小,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同时风速的变化,与农作物的叶片大小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但是湿度的分布状况与农作物自身的蒸腾作用、土壤自身的蒸发息息相关,还包括大气的湿度。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土壤由于蒸发的水汽,会在农作物植株大小的影响下发生一定的变化,植株越大,水汽发散的速度就比较慢。因此在农作物当中,密度较大的地方空气湿度一般比较大,而裸露的地面空气湿度比较低[2]。农田的湿度在夜间与白天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存在差异,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可以调节农田的水分组成,使其能更好地吸收阳光的辐射。但是,必须要结合农作物对水分和光照的需求标准,展开合理的灌溉,才能为其产量的提升打好基础。根据调查发现,在我国的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经过一定程度灌溉的农作物,比之前的增长效率有所提升。灌溉之后,农作物吸收了一定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随之增大,使得热量消耗以及气温的蒸发不断地增大,这样一来,使农田中的气温变化以及湿度变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形成的农田小气候,可以促进农作物的健康成长。
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为了调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其生长效率的提升,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保留住农田中的水分,使土壤自身的温度升高,为一些农作物在最初生长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3]。这样一来,便促进了农作物的不断生长,还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节约。采用秸秆覆盖技术,也可以起到对土壤内部营养成分的保护作用,改善农田的小气候,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般来讲,人们在种植农作物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太阳光照的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在保证农作物生长质量的同时,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光照利用率。同时,也要对风速进行有效控制。
农田防护林的构建对当地的小气候有着非常大的调节作用。不但能够抵御风沙的来临,还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积极的影响[4]。那么,人们在对农田小气候进行改善和利用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选择性地建造适当的农田防护林,在此基础上,提高农田周围的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自然环境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农田小气候的形成有多种因素组成。这些因素与农作物之间的成长变化互相影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想要促进农作物生长效率的提升,就应当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对农田小气候进行改善,并对其加以利用,为农作物的可持续生长提供科学合理的环境,使其生长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当中。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