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威 曲卫光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渔业和水利局 山东潍坊 261108)
笔者在对鱼类养殖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鱼类养殖的水质标准,分析了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以期实现有效的鱼类养殖水质管理。
我国水产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初期,我国施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样思想的引导下,渔业生产一直是重捕捞、轻养殖,鱼类养殖受到了很大限制。改革开放以后,渔业养殖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将生态化养殖定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以养为主”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的鱼类养殖进入了黄金时期,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水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渔业养殖生产力大幅提升,特别是在淡水鱼养殖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水产品供给充足,水产品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经济走上了发展得快车道,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事鱼类养殖工作[1]。在发展水产养殖的同时,也有效地带动了鱼类加工、储运、销售、水产苗种繁育、渔用饲料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从事渔类养殖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逐步迈上了小康大道。
影响鱼类正常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水质环境条件是重要方面,指标主要包括溶解氧含量、溶解盐含量、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水体pH值。
溶解氧主要指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溶解氧含量达标是保证鱼类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水中含氧量与鱼类新陈代谢的速度息息相关,如果含氧量充足,可以促进鱼类生长;反之,则会抑制鱼类生长,甚至导致鱼类死亡[2]。不同的水质环境(如压强、温度等)对氧气溶解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尤其是淡水鱼养殖时,因为水中含氧量较低,淡水鱼需要不断将鱼头探出水面获得氧气。
无机盐离子也是保证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无机盐含量会影响鱼类细胞中膜电位的变化,并对鱼类的日常活动产生影响。根据鱼类所需的不同无机盐进行补充,是保证鱼类正常活动的重要基础。
鱼类成长需要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植物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营养物质。其中,植物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中的各种植物、浮萍和水草等;有机物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中的磷、铁、氮元素等,这是鱼类日常生活必备的营养成分。但是,有机营养物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营养物质中的有机物营养物质含量过高,会导致鱼类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大量鱼类死亡。因此,如何规划好鱼类养殖时水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营养物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3]。
水体pH值即水的酸碱度,酸碱度对鱼类生长有关键性的作用。不同的鱼类对水域pH值有着不同的要求,一般只要将生产水域的pH值保持在鱼类适合生长的范围之内,鱼类生长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能够进行正常养殖。
近年来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性产业。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推动沿海经济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在鱼类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水质污染问题对水产养殖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国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幅增加。大量生活污水未经严格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水域,将会导致水域内高度富营养化,同时也恶化了水体生物的生长环境,对鱼类养殖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在生活污水中类似于铁、锰之类的化学物质虽然不对水体产生直接的危害,但是会导致水体浑浊,造成水中初级生物活力大幅度降低。生活污水将导致水质环境极度恶化,也会大大降低水产品的使用价值[4]。在生活污水中充斥着的大量有机物,也会导致鱼类因为缺氧而死亡。
工业废水对于鱼类养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据研究,造纸厂排出的硫化物废水,会导致大量的鱼类死亡;农药残渣和废料也会对鱼类造成重大伤害;冶金厂的废弃金属会对水生动植物造成致命性的为害;肉类加工厂的废水会使得水体变得浑浊;工业废水还可能会引起水温的急剧变化,导致水体生物的灭绝,鱼类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5]。
油类对水体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不溶于水的油性物质将会对鱼类产生毒性为害,鱼类在吸食毒性物质后会出现严重的中毒甚至死亡;油膜如果附着在鱼鳃上会使得致鱼类无法正常呼吸,导致鱼类缺氧而死亡;具有沉淀性的油类会附着在底泥上,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底栖植物的生长环境带来严重为害;鱼类长期在油类环境下生长,将会导致鱼类繁殖能力大幅度下降,鱼卵难以成功孵化,即使成功孵化的鱼苗也极易出现生长畸形的情况。
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后,会对渔业生态环境产生非常严重的间接性污染。设置大坝对河流进行拦截,将会改变河道原始的流水形态,影响鱼类洄游。若大坝决堤,鱼类将丧失天然的产卵地,不仅鱼卵会大量死亡,幼鱼也会由于坝流冲击而死亡,这将会使水中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由此可见,水利工程的无序开发将会给鱼类养殖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虽然我国已经在鱼类养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的情况看,仍没有达到最佳的养殖状态。鱼类养殖方式本身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大量的废料残渣被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同时,由于缺乏生态养殖指导,造成了大片滩涂生态破坏。在鱼类养殖过程中,人工合成饲料饵料的分解、鱼类产生排泄物、使用的药物等,都会使水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上升。虽然与人类活动相比,鱼类养殖本身污染相对较小,但由于鱼类养殖大部分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水体交换能力差,因此,会导致水体污染物质大量积聚。可以看出,鱼类养殖行为造成的水体污染同样不容忽视。
基于生态环境下的养殖,运用新技术,建立自我修复的养殖系统,大力优化养殖结构。生态系统自身的消除能力会降低污染物的毒性,生态环境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发展。这种生物修复的最大特点是在不引入外来物质的前提下,能够达到自我平衡的状态。目前,国际上可以运用生物技术对养殖环境进行改善。但是,从目前我国鱼类养殖的实践经验看,这项技术虽然可以使水体中的COD含量有效降低,却不能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只是对污染物的形态做出了改变,最终的可能是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6]。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范围内的生活污染也进一步加剧,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通过不同的途径排放到地下,带来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对海洋环境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海中的污染物是影响海水质量最为主要的原因,如果无法有效解决海中污染物的污染,将会破坏海洋环境的生态平衡。在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不断重视,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逐年下降。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工业污染的整治力度,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但由于部分地区领导思想僵化,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不够,且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因此,环境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政府管理部门要用生态经济的理念去指导渔业养殖,除国家环保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外,渔业部门也应与其配合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渔业养殖所产生的内源污染。根据我国渔业养殖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现,不能在短期内让所有的渔业养殖场增设污水处理系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政策的扶持手段,鼓励新建场和示范场增加水质调控与净化设施,使养殖用水能实现内部循环利用,废水排放前进行净化处理,在保证养殖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7]。
要将原有的渔业养殖观念进行转变,从渔业养殖的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不断调整养殖规模和养殖结构,从渔业养殖的整体规模出发,努力实现质量与效益的统一。我们要根据地域情况,在不同的水域条件下合理、科学地选择养殖育苗,采用符合当地地域情况的养殖方法,发挥出不同种类育苗品种的最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消耗养殖系统内的有害代谢产物,最终减少养殖生物自身形成的污染。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的养殖工艺。
作者分析了影响鱼类养殖的水质因素,在目前渔业养殖生产的内源污染、外源污染以及养殖废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危害的基础上,结合渔业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状况,阐述了对我国渔业养殖污染控制的对策和建议。而且,在鱼类养殖管理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水质的监测,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适合鱼类养殖的生态环境。同时,需要注重养殖产品的质量问题,禁止使用有害人类健康的化学药剂,培育出质量更加安全的鱼类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