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

2019-12-21 23:10:12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田水利农田整地

吕 昕

(江苏省句容市水利局 江苏句容 212400)

句容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地处长江下游,有“鱼米之乡”之称。其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温热,雨水丰富,每年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一般为7~8个月,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左右,水田居多,占耕地面积的7%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近年来,伴随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句容市农村水利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末级渠系项目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持续推进。与此同时,应该看到,句容市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农村河塘淤积、面源污染仍然存在,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高达12.87%,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是包括果园种植、耕地开发等在内的农业耕作。鉴于此,研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1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农田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田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渡灌溉所形成的环境破坏方面。适量的灌溉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大兴农田灌溉渠道、对农田过渡灌溉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首先,因灌溉过度而造成面源污染。氮元素只有在硝态氮或者铵态氮状态下才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通常,这两种状态的氮元素存在于农业用地的土壤颗粒和溶液中。当适度灌溉时,土壤中的有机物被溶解,促使氮元素形成硝态氮或者铵态氮,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利用。但是,如果过度灌溉,农田土壤中包含氮、磷元素的有机物、农药化肥等物质会被大量带入下游水域,进而造成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严重的还会形成赤潮或藻华。其次,因灌溉过度造成农田盐碱化。对农田过度灌溉,为农田输送过量的水分,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在土壤水分不断蒸发的过程中,地下土壤中的盐分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在地表不断堆积,进而造成农田盐碱化,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再次,灌溉人工渠道中的混凝土防渗衬砌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1.2 农田排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天然形成的或者虽然经过人工挖掘但没有进行其他深度构造的排水沟渠,除了具有基本的排水功能外,还具备较多的对环境有益的功能。例如,排水顺畅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从而降低农田盐碱化的可能性;沟渠两侧生长有各种水生植物,对水中的氮、磷物质有着较好的吸收作用,从而避免下游水域产生富营养化;沟渠两侧的草丛堤岸可以为农田的益虫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等等。然而,随着人们对农田建设标准的提高,大量混凝土排水沟渠在农田中应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首先,混凝土沟道两侧由于使用混凝土进行建造,不利于水向渠道两侧渗透和水中植物的生长,各种水中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对水中污染物质截留作用减弱,极大增加下游水域产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1]。其次,由于水中植物数量的减少,也就是可供水中生物的食物数量减少,各种水中生物数量也会随之逐渐消亡,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降低了沟渠对水中有害物质、富营养化物质降解的能力。再次,经过混凝土衬砌的沟渠,两侧更为平滑,减少了对水流的阻力,加大了排水流速,增加了下游河坡被冲刷的程度,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最后,同灌溉渠道一样,排水渠道也会使类如青蛙、蟾蜍、蚯蚓等有益于农业的动物和昆虫死亡,破坏生态平衡,使得害虫数量增加。为了治理害虫,人类又不得不采用农药灭杀的办法,从而增加了农作物中的农药含量。

1.3 平田整地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然形成的小型水塘、低洼湿地等地形地貌在生态环境中有着其自身的特殊作用。小型水塘、低洼湿地等地形的存在,可以有效降解对农田产生危害的污染物质,减轻农田的面源污染;可弱化洪水,减轻其带来的危害;还有利于水域与周围的陆地进行能量交换,为形成湿润温和的环境创造条件等等。然而,人们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业产量,往往会采用平田整地的办法,人为的改变地形地貌,减少小型水塘、低洼湿地的面积,从而对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平田整地破坏了原有环境的多样性。虽然通过规模化的单一种植,利用灌溉、施肥等现代的农业耕种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得以提高,但是这种产量的提高是建立在改变环境的基础上的,降低了原有环境的多样性,增加了现有环境的脆弱性。平田整地后新形成的生态环境中,农作物的竞争植物灭绝,其他动植物数量也明显减少,品类单一的农作物从种植到成熟的时间变短,其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变得更加敏感,整个生态系统呈现出极大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增加了下游或低洼地区的排洪压力。小型水塘、低洼湿地的减少,使环境淡化洪水的能力降低。

2 降低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农田灌溉工程还是排水工程,抑或是平田整地工程,都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寻找和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将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2.1 合理进行设计布局

为尽可能的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工程建设前进行合理的设计布局、详细制定施工方案十分必要[2]。一是合理布局农田水利渠道。在不影响农田灌溉和排水的情况下,合理设计和布局农田水利渠道,尽量减少水利渠道的占地率。二是合理设计渠道衬砌。避免完全使用水泥混凝土渠道衬砌。科学设计渠道水位,在设计水位以下使用水泥混凝土衬砌,在设计水位以上则应保留土质结构,并设计相应的护坡。除使用混凝土渠道衬砌外,对于排水渠道,还可以使用石、砖等其他衬砌。在渠道衬砌中,还应设计出专供动物逃出水渠的通道。三是合理进行平田整地。进行平田整地时要事先科学规划,尽量避免大面积平田整地。尊重现有生态环境,对于小型河塘、低洼湿地等地形不要盲目填塞平整,尽可能减小对现有环境的改变。

2.2 加强工程监管力度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加强监督管理必不可少。一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环境破坏情况。环境监管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促使其能在施工中自觉地遵纪守法,自觉地减少环境破坏行为。二是加强施工过程监管,采取奖罚并举措施。健全监管工作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监督,采取灵活机动的检查方式,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

2.3 加强生态环境考核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生态环境效益[3]。所以,对农田水利项目的考核,也要在经济效益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考核。一是,在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环境效益考核。农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只是涉及工程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阶段,而是涉及其整个生命周期,所以要对工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形成的环境效益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工程,除了要及时采取弥补措施外,也要形成经验的积累,为以后的工程提供参考。二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所难免,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降低工程对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补偿主体的确定,是落实补偿制度的关键,应根据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合理确定补偿主体。同时,还应建立环境补偿专项资金,确保破坏的环境能有效治理。

3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的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大力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时,应该认识到其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从规划、监管、考核等多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在提高农田产量、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猜你喜欢
农田水利农田整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中华建设(2019年6期)2019-07-19 10:12:46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浅谈造林穴状整地
农田创意秀
发明与创新(2017年3期)2017-01-18 05:14:04
东北地区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要领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
我省深松整地将实施精准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