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岳桐 张晓雪 王 涛 张海燕 陈 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 712100)
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的要求,农业农村部印发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也提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合理、不科学的施药施肥行为使得有毒物质积聚在土壤中,直接导致了我国耕地质量堪忧的现状。鉴于此,课题组成员在粮食、蔬菜主产区进行了农户的施药施肥行为调查,希望总结出当今农户的施药施肥习惯与特性,提出有关政策性建议,为推动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作出贡献[1]。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了农户土地情况、农药化肥来源、是否被限制购买量、选择农药化肥依据、购买农药化肥影响因素、对农药化肥的副作用了解情况等方面的信息。2018年6~8月,课题组招募30余名调查员,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赴陕西靖边、山东潍坊、江西九江等全国范围内7个省、自治区,14个市16个区的粮食、蔬菜主产区进行调研。课题组根据粮食主产区农户的施药施肥习惯与特征,提出有关耕地质量保护的政策性建议。
农户施用农药化肥的倾向是其进行施药施肥行为的思维导向。从个体来看,农户依据不同的倾向所体现的施药施肥行为必然不同,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也不同;从整体来看,不同农户的不同施药施肥行为必然导致区域内耕地质量的参差不齐。掌握农户施药施肥行为的倾向性对推动精准、协调保护耕地,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户施药施肥是凭借自己祖祖辈辈的经验来选择种类、掌握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的。根据说明书、农药化肥商、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的比重依次减少。且对比3年内农户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减少情况时,大多数农户对增减量没有概念。在交叉对比中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的农户种植规模都在1.33 hm2以上,形成了不小的规模。尤其是一位苹果种植大户有10 hm2果园,从播种到施药施肥再到收获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专业人员的指导。由此可见,普通农户与小农户在施药施肥过程中的经验性倾向较高,且缺乏专业的指导。
农户以何种方式施药施肥是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调查农户施药施肥方式,从中寻求科学施药施肥行为的良方,对提出耕地质量保护建议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有69.5%的农户选择传统的施肥方式,如撒施、表施。这种施肥方式存在极大弊端。首先,传统的施肥方式会使化肥在喷洒过程中流失,不仅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还可能导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农户会把农药直接喷洒在作物的根苗上,这种喷洒后果虽不是有意为之,但确实可能对农作物造成烂根等问题。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病虫位置决定了农药使用方法,不同虫害位置要有不同喷药方法,病虫若发生在叶子上面,要从上向下喷;若病虫位置在叶子下面,要从下向上喷,若病虫在叶子两面就要从侧面喷洒,使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治理。要注意当根部发生病虫时,不要直接使农药接触到农作物根部,否则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坏[2]。
农户施药施肥的倾向及方式受制于其对农药化肥相关知识的认知。充分了解农户对农药化肥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有效解释农户的施药施肥行为特征。
调查发现,目前农户主要存在对农药化肥相关副作用的了解程度较低且不全面、对可替代农药的生态措施了解较少、对综合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的认知存在偏差等3个方面的缺陷,同时这些认识不足在农户中普遍存在,也直接导致了农户的多种不科学施药施肥行为,对耕地破坏较大。
(1)体现在农户对农药化肥副作用的认知方面,虽然了解农药化肥副作用的农户占总体的70.9%和71.4%。但是他们的了解并不全面,仅知晓其部分副作用,并且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并且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不知道农药化肥是带有副作用的。(2)不知道可替代农药的生物防虫技术的农户几乎占总体的3/4,且有1/2以上的农户即使了解生物杀虫技术也仍未运用。(3)虽然大部分农户认为农家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是最科学的施肥方式,但仍有大部分农户认为单一施用化肥或单一施用农家肥是最科学的施肥方式。这种基本知识的偏差对于施肥行为的实施是致命的。
年龄越小的农民对政府组织的施药施肥培训热情更高,而年龄越大的农民热情较低。在询问中,年龄较大者表示由于听力、视力及记忆能力显著下降,不能更好参与培训。并且大龄农民即将退休,对于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较低。而青年农民对相关培训的需求程度较高,更愿意加入培训以获得更多专业技能,在种植过程中科学施药施肥。
首先要明确宣传主体。宣传不是现在已有的大量向农户发放宣传单的老旧手段,调研中发现,大部门农户不愿意盯着打印的小字研究宣传的内容,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与人交谈了解农药化肥施用的实际操作。建议在乡镇设立专门农技站,作为县农业局植保站的下派单位,专门负责农药化肥入户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的现实背景下,农业技术培训机制的革新尤为重要。课题组认为应当按年龄、种植规模划分不同群体农户,并对他们进行区别化的农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将年龄正值青壮年且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召集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培养职业农民。因为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高龄种植农户不愿意参加相关培训,由于身体状况不比青壮年,且视力减弱老花,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严重退化,对于农业技术培训心有余而力不足。
针对农户认知方面的缺陷,建立农药电子诊断系统。根据农户购买农药时的选择依据来看,按自身经验进行选择的占比最大,农药商推荐的次之。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农户因为不了解禁用、限用类农药的种类,从而导致盲目使用、滥用农药的现象。建立农药电子诊断系统后,农户在购买农药时,在农药商店的电子诊断系统中输入农作物、土地数量、地形区、作物病情等一系列信息,由此自动匹配出最合适的农药品种、需用量及使用频次等,做到最大程度的科学化,尽可能地起到减少农户在施药环节中的不合理操作,减少农药残留,从而缓解农业污染。此系统应由国家农业农村部开发,在部分地区试用改进后,授权给全国有农药营业执照的农药商使用,通过农药商链接农户。
农业农村部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控制农药化肥施用总量是不够的。落实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减少,就要建立农药化肥“精准把控”的配套制度。施药施肥细节,均需实现精准管控。这就体现了人工智能与农业结合的迫切性。
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十九大报告“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国内在边际生产成本、农产品安全、环保平衡、疾控预防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据此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目前阿里云ET农业大脑这种技术已局部应用,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具备有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等功能[3]。
人工智能和农业结合,在农药化肥施用过程中通过对施药量、施肥量这些数据的智能分析,ET农业大脑可以建立起一整套关于施用农药化肥的数据库与知识库,指导农户播种、施肥和耕作,提供最佳方案,同时还可以智能选址,针对不同品种的农作物选择最适宜的水土环境。据此,将人工智能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驱动农业数字化,将现有发达技术应用到实际农业种植和施用农药化肥中,为耕地质量保护作出贡献。
建档立案有利于实现对农户施药施肥行为的精准管控,对缓解土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档案是指将农民的确权土地按地域及使用权权属划分成一定地块,详细记录农民在土地上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播种、施肥、追肥、除草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另外还要登记时间、地点、农产品名称、用量、方法、安全间隔、施用规模、记录人的具体信息。建立农地档案管理制度,守住农地内源性污染管控的“最后一里路”,动土必登记,对农地内源性污染有效地进行精细化管控。这不仅填补了政府对农药化肥入田监管环节的空白,还有利于实现对农药化肥精准施用的把控,推进耕地质量保护。
在我国,农药化肥的残留是造成耕地污染的重要原因。推进高效低毒的农药化肥技术革新有利于减少其残留,缓解耕地污染。农户在购买农药化肥时最看重的是药效。农户农药化肥施用行为是根据现实情况决定的。正因为病虫害频发,产量无法提高,农户只能通过多施农药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提高产量。农药减量控害,目标在减量,底线在控害(控制病虫草鼠危害),关键在降低农药使用所产生的负外部性(降低农药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成本与社会成本)。推进技术革新,推广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需通过两个层面的技术设计来减少农药使用量,一是“避护”,提高植物抗性,降低作物感病能力;二是“激健”,提高农药利用率,植物生病概率减少,农药的利用率提升,农药的使用量就会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这项技术的推广是鼓励性,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具备强制的依据。
农民是促进耕地质量保护的“先头兵”。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思路,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对有效规范农户施药施肥行为、切实提升农户劳动生产能力、全面增强农户环境保护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当下综合改善农村农业问题中的一剂良药。
目前,我国从事农耕的农民主要有生产效率低、收入少和农业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的特点,这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极大阻力。经调研发现,单从农户种植规模来分析,不论大规模种植农户还是小规模种植农户均对接受农业技能培训保有较高热情,但目前我国各地所推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普遍针对大规模农户,这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实现经济性效应相吻合,却忽视了占绝大部分的中小规模农户对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单个中小规模农户施用农药化肥行为对耕地污染虽小,但其基数较大,最终由此群体造成的污染总量十分惊人。所以,应当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路,加强对中小规模农户的培训。
对大规模种植农户施行“研究生式”培养方法,不光要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同时要在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性指导;不光进行单方面的传输,同时要接收农户反馈,进行有针对性培育指导。针对中小规模农户普遍知识水平较低的特点,对其的培育以“扫盲”为主要目标,扫现代化农业理念之盲,通过定期开展“大课堂”、“大讲堂”,力求整体上提高全农村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理念的认知,进而有效引导中小规模种植农户的农业种植行为趋向科学种植、绿色种植,以此促进耕地质量的保护与修复。
当今农户不合理、不科学的施药施肥行为使得有毒物质积聚在土壤中,直接导致了我国耕地质量堪忧的现状。为了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应加强农户相关农业知识培训,促进耕地质量的保护与资源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