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杰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拉萨850031)
西藏热区主要在地处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地区,该区域的低纬山地河谷纵横,以山地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为主,由于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通道上,使得该地区的降雨量非常充沛,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孕育了大量的具有热带成分的植物群落。其中,墨脱、察隅等低海拔地区是西藏降水最丰沛的地区,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尤其是墨脱地区平均海拔1 200 m,年降雨量达2 000 mm以上,是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6℃,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为了加快西藏边境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2016年7月,经农业部办公厅正式发文批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墨脱、察隅和波密3县被纳入全国南亚热作资源开发范围,并在科研项目上给予了资金支持。为了贯彻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随即组建西藏高原热区作物研发中心,并于同年开展了相关热区的工作,主要针对西藏热作3县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并开展了热带、亚热带作物引种筛选工作(相继引种了澳洲坚果、荔枝、龙眼、菠萝蜜、菠萝、火龙果、芒果、番荔枝、莲雾、果桑、咖啡、柑橘、枇杷、杨梅等热带亚热带果树分别在墨脱、察隅等县区进行了试种),现结合西藏热区实际情况,为实现我区热带农业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及建议,供管理部门和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西藏目前已知的高等植物有6 400余种,几乎包含了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物物种科属和生态类型,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古老的孑遗植物种群,是最丰富、最独特的野生植物宝库。中国科学院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察隅、墨脱等地多次进行过科学考察,并取得了很大的科考成果,根据文献报道,每年在西藏都会有新纪录种、新种被发现[1],说明在西藏蕴藏着大量还未被人们所认知的生物。西藏热区自然分布的野生水果主要有芭蕉、香橼、柑橘等。近年来,当地也引种栽培了枇杷、甘蔗、柚子、菠萝蜜、芒果等热带水果,尤其是香蕉种植发展的很快,仅在墨脱香蕉种植面积达160 hm2,年产量近700 t(数据引自墨脱县农牧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墨脱县在2012年开始规模化种植茶树,目前已经在墨脱镇、德兴乡、背崩乡、达木乡、帮辛乡等5个乡镇建成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19个,种植面积达341 hm2(数据引自墨脱县农牧局)。2013年随着扎墨公路通车,墨脱也结束了“高原孤岛”的历史,墨脱和内地的物资流通和交流加快。
但目前西藏只有察隅、墨脱和波密3个县列入到全国南亚热作范围,波密县仅易贡和通麦热量较高,在我区能进行热带作物种植的土地非常有限,尤其是热量条件最好的墨脱,土地更是紧缺;而西藏热区农业发展相比其他省区较为落后,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去这片热土,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察隅、墨脱和波密3县加入全国南亚热作范围,必将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股热带作物引种的浪潮,各类热带作物伴随着各种渠道流入西藏热区,尤其一些企业和农户盲目引种或私自携带未经检验检疫的种苗入藏,这将对西藏热区这片相对保守、落后、生态系统完整的地区造成极大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当地热作产业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面对21世纪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保护和开发战略生物资源是未来竞争的一个热点,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重要组成部分,摸清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热区的生物资源对于西藏甚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1951年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农业组先后对藏东南地区的墨脱、察隅和波密等地农区进行了深入考察,并指导建立农作物和园艺试验场,编著了《西藏农业考察报告》,在系统总结本次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发展西藏高原的农、林、牧生产提出了具体建议。由于当时交通条件非常不便,很多地区的道路不通,无法完全深入到各乡镇甚至边境地区调查。而随着藏东南地区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亟待需要对该地区的生物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进行摸底调查。伴随着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启动,西藏各相关单位积极参加,相信随着考察的深入,会有更多的战略性生物资源将被发现,这对于西藏热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加强西藏热区种质资源的摸底调查和保护,对提高种质资源保护意识、深化基础研究、促进热区农业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热作产业在西藏为新兴产业刚刚起步,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区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加强区内外农牧业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互通信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生产中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在重大项目的联合申请、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合作,努力提高我区热作产业的总体水平。要加强区内外企业间技术合作,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方面取得突破[2],培育地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经营主体,强化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推进热作品牌化建设,推动热作产业规模化发展。
根据西藏特殊的区情和热作中心现有的人才队伍,首先,需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选拔创新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积极为各类人才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其次,加强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热作科技人员参与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班。最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促进和区外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对接,提倡“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合作模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
作为新兴的热区,西藏热区产业基础还很薄弱,需要强化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努力争取国家在基地建设、财政补贴、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加大热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影响,积极、多渠道争取资金,增强热作产业发展动力。热带作物引种示范基地建设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也符合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划,有得于对引进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和开展适合当地的品种进行推广及种苗繁育。农业标准化不仅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综合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和新机具,提高示范园综合生产水平,在保证安全优质高效的同时,提高示范园经济效益,并提升园区辐射带动作用,能更好地推动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要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高标准的农业示范园区,使之成为西藏热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在提高我区成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等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西藏能进行热带作物种植的土地非常有限,在西藏发展热作产业注定与其他省份发展路线和理念要有不同。西藏热作产业发展宜走“小产业,大品牌”的高端、精品、特供、定量路线,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精品终端,不靠数量而靠品质取胜。要注重培育区内热作龙头企业,打造西藏地方知名品牌,培养品牌价值,创建高端渠道,以确立高端品牌形象,使特色品牌消费成为品质与品位的象征,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在西藏热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高收益应来自于产业链延伸、提升及品牌效益所带来的增值,而不是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所带来的简单价值折现。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球第三极的核心,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全球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功能对保障我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目前西藏地区热带作物种苗基本靠从外省引进,存在着种苗安全隐患问题,在引种过程中可能会携带入有害的外来物种或检疫性病虫害,这势必会破坏西藏生态系统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造成严重后果[4-5]。因此,在引种时一定要考虑到生态安全风险,着力强化风险管控势在必行,应加强风险评估和对引入种苗的检疫检验,严格把控,全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避免将一些危害较重的检疫性病害带入西藏热区而给当地的生物带来危害。
西藏搭上全国热作产业的“顺风车”,并受到国家农垦总局的高度重视[6],同时也得到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特色热作产业发展的助推剂,在调节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中热作产业更是西藏热区的新鲜血液。同时,西藏热区多地处边境,通过农牧民热带作物种植活动,对稳边固边起到一定作用,在边境贫困区,热作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为精准实现农民增收和扶贫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西藏热作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西藏热作产业发展应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做区域性高效热作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集约发展,走高效、安全、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