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相对于我国由于受历史遗留因素的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发展的比较早。尤其是美国,在二战中借由世界战争使自身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的同时自身无论是社会人文还是教育行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早在1947年就实现了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到如今,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1800多所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并在彼此的相互借鉴与磨合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体系。其他欧洲国家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也紧随其后,大力发展民生,复苏国内经济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展教育,例如英国,至今也有45%的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就是澳大利亚以及其他国家,例如日本,和新加坡等。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国家的高校中有很多教师都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不仅能够言传还能够身教,使学生对创新创业这类课程保持着非常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这些高校积极与科研团队结合,以输出高素质人才为基础,在补充科研团队新鲜血液的同时,促进了科研团队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所以很多科研团队也设立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奖学金,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加速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彼此互相独立,互相扶持。形成了一个健康循环的优良系统。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这个概念在我国的真正提出,是在1989年。随着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大力宣传以及支持,由清华大学于1997年创办了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以求以点带面。由我国首要学府进行宣传,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结果喜人,党和国家的这一策略取得了完满的成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为分界点,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全国范围内开始流行。至2002年,我国教育部将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著名高校设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试点。由此开始进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时代。2008年,我国教育部与我国财政部强强联手,成立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的试验区。2010年我国学生司和高教司联合其他司局,下到基层,全面指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到2012年我国教育部下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要各个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为基础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目标也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义和目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保障和支持评价体系等。由于教职人员本身就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再多的理论基础也成了纸上谈兵,内容过于浅显,单调。并且在缺乏理论基础的同时严重与社会实际脱节,存在着很多不足。下文会详细讲解。
(一)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高校发展潮流。任何的发展都不能故步自封,要从全局的观点去看,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立足于世界的角度观察,创新创业教育是整个世界各个高校的整体发展趋势,并且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我国也不能例外,所以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开展工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必然时期。在我国发展初期,由农业大国转为资源型国家,但是现如今的生态环境已经对全世界的各个国家敲响了警钟,要想使我国的经济再次实现一个飞的跨越就要实现经济转型。由资源输出国家转为知识经济技术型国家,靠科技带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这就对科技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要提高很多。所以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就要立足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立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培养具备高素养、高技能的高科技人才为己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转型,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以培养动手动脑能力都强的人才为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这些都与高校转型的要求不谋而合,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强强联手,事半功倍。以此来培养出更加适应经济型社会的人才。
(四)提高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不同于以往,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摆在各个毕业生的面前。而高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为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使学生可以打破常规,激发出自身的潜能,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积极的展示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可以使广大高校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也可以另辟蹊径,使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不断加强高校创新改革的力度。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以理论为主导,“格物致知”越来越多地被抛诸教育行业脑后。现如今的高校教学更多的是以理论基础为导向。缺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学校中是很多老师中的优等生,佼佼者,但是到了社会上以后,真正接触了工作就会发展,其工作能力特别低,甚至不能理解单位领导交代的任务需求。最终失去就业机会。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的高校教育以“适应性”为主要导向。针对这一现象也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大力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加强实践基础,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的结合。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创造力。能够主动加入到就业实践中,成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并且最好是可以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发自身潜能。
(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系统。以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为基础,各个高校应建立有着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本市或者本省以至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体发展形势,设立有着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求在提高本校的就业率的同时,加强优秀人才的输出,有效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管理,不仅要抓理论课程的教授,还要配合以有效的实践课程,在课程人员安排和出勤率上实现制度化,以此来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并且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和授课人员的选择上,校方在注重教师的师德以及课程设置内容外,还要注意到教职人员的实践经验,以及实操能力。并且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安全理论知识,以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安全意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学生、教师评价系统。对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给予奖学金的奖励,以此来保持学生的高度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的考核评价系统,不仅仅是对于教师的课程设置上,学生的就业率也应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教师一定的鼓励。
(三)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想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程,高校毕竟更多的是只能提供理论知识传授的平台,想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与当地的本地企业相结合。由政府出面或者校方自身与企业洽谈,以为输出优秀的高技术人才为条件,实现产教的高度融合。搭建起一个完善的教学平台,这也是本文着重讲解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产教融合”这是国家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下文会对“产教融合”这一概念的发展进行详细讲解。
2011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提升计划”以此来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将有效资源和人才要素的高效有机结合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高效率循环发展。2015年我国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提出了“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党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入到创新创业当中去”。这就要求高校要紧抓实抓创新创业教育,深深扎根于社会主义的正确领导方针中,立足于实践,将创新教育的发展加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来,并且作为工作重点。为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具有高度实践能力和高技术高知识人才而不懈奋斗。培养多元化、多层次、高技能、高素养的人才的主要意义在:
(一)提高了我国的创新创业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回馈社会,加强自身的学生就业率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同时,输出具备更高素质的人才不但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可以更加深层次的加强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多维度的加深彼此了解,可以更多方面的开发彼此潜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通过向企业输出需要实践学习的学生,可以使学生提前面对一个崭新的生存和工作环境。这个环境不同于自小接触的校园环境,具备更多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交流体验。也更加具备实际的生存竞争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融合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中,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目前我国从整体经济水平上来看,我国的大学生率普遍偏低。经调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占比也不是很高。究其根本,高校的教学开展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各类产业的占比对学生的就业率也有一定的影响。而高校在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拓展另一个视野,另辟蹊径,使自身换一个角度去融入社会,这就是自我创业。并且针对大学生创业方面我国政府也一直有着相关的扶植政策,能够帮助积极上进的毕业大学生实现自我更高的价值,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发展。产教融合对于当地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其更多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当地高校在学科设置和学校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主要以当地发展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学科和专业为主。例如我国著名的鞍钢,当地就有专门的钢铁冶炼教育学校。学校开办以来为鞍钢集团的发展输出许多优秀的人才。由此可见,高校想要发展,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的区域产业链,在设置相对的学科和专业外还还要与当地的企业进行多元化多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这样不仅缓解了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为企业注入了鲜活的思想与生命。
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以及发展概况来看,我国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结合已经势在必行,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成就。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产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产教融合就为这一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一)立足实际,针对当地的产业发展设立学习内容。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由“适应性”转向“实用性”。毕竟人才的输出,需要最终目的地。这个最终目的地就是企业。设置社会认可度高的学科与专业,在学校开展的日常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要引入企业相关工作的考核体系,以此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本专业的工作强度和日常工作注意事项,这样在真正进入到企业后也能最快的速度融入到企业生活当中。
(二)高校、企业、政府三者要相互合作。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正确方针的指引和领导。所以企业和高校在发展同时要积极与政府进行沟通交流。政府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高校转型的建设中,在督促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帮助高校,联系企业,为学生的时间课程做好铺垫和准备。企业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供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自身的建设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能解决当地政府面临的一系列就业压力、GDP增长的压力。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省的发展带来新鲜的经济发展动力。
(三)岗、证、课缺一不可。为了推动职业规范化,在我国许多行业中都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按照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进行考核。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要深深地立足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时刻以学生未来就业为目的,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认识到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并且立足于科目日后的就业行业,进行知识传授,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有机结合。
(四)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在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素养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不可能随时到产业车间或者是工作间中去实践上课,这样不仅扰乱了企业的日常生产秩序,对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存在着一定的威胁。所以高校要加强本校学生试验基地的建设,联合当地企业,可以在校内建立专业相关的小型生产车间或者科研实验室。并且由科目教师在旁进行科学指导。这样既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可以科学化的设立学生实践经验教学的时间与课程。
通过以上对高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支持系统建立分析来看,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欠缺,相对于国外发展较早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正处在一个不断摸索的阶段。在借鉴国外成功教学案例的同时,也在根据我国社会人文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转型,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极富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特色。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伴随的是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巨大转变。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必将更加适应高校未来的发展概况。所以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地与企业进行融合,并且要拓展思维,不能将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高校自身也要积极创新,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育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只有时刻展时代的前沿,才能迸发出先进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