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恩松
平度市文化馆 山东青岛 2667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交通运输条件的迅猛发展为各国间人文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各国、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国家间、民族间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合作共赢成为沿线各国的共识,文化对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农业、教育等方面正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都在积极借鉴和学习别国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并将其与本国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熔铸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所以很多先进的文化知识、理想的道德观念、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无形之中就能够渗透到民众中去,进而在基层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效果上能够明显的显现出来。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农村基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物质需要已经不是当今基层民众最为普遍、最为迫切的需要,而精神文化需要则是最普遍和最迫切的,所以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就是多元化,我国基层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要与时代发展大潮流保持相互适应,既要发扬自身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元素,又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成分,注重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确保文化事业能够得到多元化、可持续化、又好又快发展[2]。
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机构以及群众文化工作从业人员而言,尤其是基层各级的领导干部,应当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对于巩固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根基,使人民群众能够藉由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能够真正形成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建设国家的强大的凝聚力。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面向全体大众的文化,要全面提高普及群众文化活动,就要不断的扩大文化的传播受体,通过各种适合不同受体的途径达到传播正能量的效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智能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宣传活动,引起社会热烈的反响,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加强文化管理工作,引导群众文化活动走正确的方向。发展好市、镇、村三级的文化活动管理网络和服务网络,将有能力、有业务专长的人纳入文化管理服务体系中来,并形成系统而健全的工作模式。积极学习借鉴其它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成功经验,提升自身工作的实效性。注重加强文化工作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规范,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3]。
群众文化工作者直接接触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因此,要优化群众文化管理工作,提升群众文化水平,就必须要重视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较高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文化的组织、辅导等服务。大力发掘和扶持基层文化人才,鼓励并引导基层群众文化队伍进行创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持续加入创新因素,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内容、多层次,符合不同人群的文化。应当牢固树立文化工作者的人本主义工作理念,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地优化与创新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正能量的材料加工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人们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实践当中应当对群众的文化思想加以科学地引导,并注重将群众文化活动中出现的不良思潮加以清除,以免其对群众产生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