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颢
珠海市标准化协会 广东珠海 519000
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农民群体广大决定了务农人员较多,但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我们的农业经济并不发达。因此需要革新传统农作方式,规范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因此农业标准化发展时间较短,并未在全国得到全面的普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探索农业标准化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发展措施。
农业标准化顾名思义就是标准化的农业活动,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精简不必要的环节,通过严格的标准使得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得到保障。而且在标准化的约束下,规范了农业市场的秩序,确保农产品处于良好的流通状态,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农业标准化遵循的原则有统一、协调、简化、优化,在原则的指导下实现高质高产的优质农业。
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我们的健康理念从吃饱、吃好转变为吃的健康。传统种植中为了提升作物不得产量会使用化肥,化肥会富集在作物中影响人们的健康。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规范作物种植,生产绿色食品[1]。
尽管我国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久,但是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并不高。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高,部分实现机械化生产,我国大部分农业还停留在人力种植阶段,而且生产中的质量规范不标准,致使我们的农产品出口存在很大的难度。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增加农业的收益以及竞争力,需要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村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农村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为了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发展战略。农村发展的重点就是农业,农业作为农村的基础产业,影响着人们的收入。农业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农民创收越高,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农村的建设以及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发展水平低,经济收入少,导致我国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降低,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劳动力为主的传统农业所获得经济效益并不高,而且农产品的种植需要在合适的季节,农闲时节很多人是没有收入的。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有助于帮助农民脱贫,除了一般的农业也可以借助当地独特的条件发展特色农业,让农民有更多可支配收入。
(1)推广范围较小。我国现代化农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最早在80年代提出农业标准化,其后农业标准化一直处于探索时期。近年来,在政府的指导各地农业部门帮助当地的农民逐渐建立起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区等,探索出了很多利于操作的经验[2]。但是我国农业面积广大,规范化建设没有实现全面的覆盖,部分地区还未建立执行农业规范化体系,因此需要加强规范化的推广。
(2)标准化与世界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农业规范化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尽管在国内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与国际标准化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就国际采标率来说,美国等可以达到80%,我国远低于这个水平。而且我们的标准化修改周期较长,一般以5年或者10年为一个单位。日本等国家会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塑料制品,但是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并不多,其原因就是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低。
(1)缺乏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缺乏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导致农业标准化推广存在的问题的重要原因,标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农民在进行生产时达不到标准。上文中提到标准化体系修订的周期很长,农业标准还是多年前的标准并不适合现在农业的发展需求。再加上标准与市场的结合不紧密,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降低了产品的销量。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推动农业的进步。
(2)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的质量不高是导致农业发展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较多,由于国内民众的农产品安全意识较低,这些农产品有较好的市场。但是这些农产品在国际上并不得到认可,频繁发生农产品被国外拒收、扣留等问题,导致企业或者农户受到较大的损失。
(3)标准落实不到位。农业标准化的进行需要有标准化体系最为指导,但是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并没有按照体系的要求发展农业,导致标准化落实不到位。还有的地区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标准化体系内容所知甚少,仍然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农业。农产品生产技术与质量要求不统一,降低了标准的利用率[3]。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标准生产的优势。
(4)技术、资金支持不够。农业标准化的投入需要的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需要资金作为支撑,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更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生产、验收设备。技术水平不达标也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当前财政中还未设立专门的项目经费,限制标准化的推行。农业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足也为标准化的推行增加了难度,他们不能较好的掌握现代化技术。
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首要措施就是制定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在体系的约束下进行农业生产。标准体系要实现全面化,覆盖农业的全领域。相关部门对现有的体系进行审查,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所需补充完善标准。对部分标准使用时期超过5年规定重新进行修订,对部分不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标准要及时废除。新标准的制定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在保证标准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制定周期。
完善的农业标准只有在推行后才能发挥其价值,因此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的规范化体系的内容进行宣传,或者开展线下宣传活动。在广大农民认识带标准化建设优势后,会更积极地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专业的监督机构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外在动力,无污染、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作物的制定不允许使用化肥等物质,但是这可能导致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部分农业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使用不合标准的肥料。这就需要监督机构发挥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将监督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定期进行巡查,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不合规范的生产及时勒令停止。
农业标准化推进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为此需要政府对标准化的推行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根据各地区建设的需要,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标准。农村信用社等要给予标准化建设专项贷款,减免利率等支持。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标准化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聘请专业的人才就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成效的一大表现就是农业标准示范区、示范县的建设。到2018年,建成了6000多个国家农业标准示范区,8000多个省级标准示范区。这些示范区为农业标准化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秦皇岛昌黎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建立两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发展酒葡萄以及板栗种植,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4]。提升作物的抗自然灾害能力,板栗还成功出口到日本。
专业人才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现在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因此要转变新生代农民的观念,通过培训让他们认识到农业发展前途,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掌握新技术。高校也要加强专业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给予农民更多帮助。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全面提升了农作物的质量、农民的收入。农业标准化需要政府的推动,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下实现,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模式,运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农民在标准化生产下提升了农业集成化水平,而且还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本文对农业标准化的推广现状及发展措施的分析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