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会,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座落河南省南阳市,是古代保存完好的县级官衙,主体建筑是照壁、仪门、大堂、二堂和三堂。在大堂后为门子房。守卫门子房的人叫“门子“,是由知县的亲属或新近的人担当,实际上他们是官员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与民信息沟通的惟一途径。对老百姓来说,不论是告状还是办事,最先接触的就是衙门里看门的门子,于是他们中的一些奸滑者便利用职务之便索取贿赂,时间一长,”门子“逐渐变成了”门路“的意思。现在人们常说的”走门子“”走门路“之类的就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
所谓“门子”,清代有赵翼解释曰:“今世所谓门子,乃衙署中侍茶捧衣之贱役也。”门子的叫法名称,最早开始于唐代,明清时期延续前朝,门子的名称来源依然与看门、守门有关联。在中国古代衙门里,有一种像差役又像仆人,但却比差役、仆人甚至比胥吏权势更大的人,这就是门子,或者也叫门役,有老百姓还称为“门政大爷”。门子为何称“大爷”?原来这是随着衙门长官称“老爷”而顺序叫来的。在衙门里门子的权势仅次于“老爷”,故以“大爷”称之。门子相当于今日之传达或门卫的领班,其职责就是在外人和衙门长官之间传递声息。外人要见长官,就得通过门子通报。就利用这一点,他们便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欺诈百姓。因为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或告状,或办事,最先接触的乃是衙门甲看门的衙役。
衙门里的这些门子虽为贱役,但是能量却不可小视,你说他“小官巨贪”也不为过。门子为官员左右亲随之人,官老爷有什么事,不分公私,都要将他们传唤,他们实际上是官员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员与民众信息沟通的唯一通道。门子中的贪污奸滑者,自然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作为信息通道把门人的位置,为自己谋利益、争好处,而人们要到衙门办事,便首先要过门子这一关,门子的责任是“通报”,在知县之间为客人通报消息,但是在门子眼里通报只是借口,索要百姓的钱财却是正事,老百姓到县衙告状办事,没有办法为求通报,只要忍痛送门子门包或者红包,门子的身份为他们营私舞弊提供了方便之门。衙门进得进不得,全看这位“大爷”的了。因此,“走门子”又有了另一层涵义,即。这样,小小的门子便为中国浯言添了一个新词——“走门子”、“走门路”。今天人们常说的“走后门”一词,就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
《清稗类钞·奴婢类》有“阍人(看门人)受门包”条,对门包的渊源进行了追溯:“门包之陋规,与二百六十八年之国祚相始终,而实肇端于吴三桂出关乞师,欲求见摄政王多而衮而不可得,乃以重资贿其左右,始开门接见,其后遂成为陋规,牢不可破……本朝之得国以门包,其失国亦以门包,可谓奇矣。”送门包有很多讲究,主要的一条就是送者对门人表示谦恭,凡致送门包于阍人,其缄封之红包,须书“门敬”或“门礼”二字。至于包中钱物该有多少,无疑是多多益善。但是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对门子本人奉送小门包,一般为门包的十分之一,假若求见一官需送100两银子,必须同时送10两银子给门子以“打点”,方能开门进见。旧时老百姓中嘲讽官府黑暗的一句口头语“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无疑就是对门包陋规的嘲讽。
如《红楼梦》中给贾雨村大上“护官符”一课的那位小门子,混迹已久深谙“门道”,其“走门子”的本事,决非一般人可望其项背——“门子”走起门子来,自然更当刮目相看。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所写,在第二五回:“却说贾大少爷因为要报效园子的工程,又想走门子放实缺,两路夹攻,尚短少十万银子之谱,托黄胖姑替他担保”《曹雪芹》中第二六章:“你好好告诉她,她走门子惯了。可是我家不兴这个……”
“走门子”与“串门子”都是“到别人家走动”的意思,实际上二者却大相径庭。串门大抵是指亲戚朋友间闲适随意、带有亲情、友情、老乡情的民间交往,或者打棋下牌,或者家长里短、浅斟对饮,或商量切磋,不带强烈的“功利”动机与“势利”色彩。“走门子”则不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登门肯定有所求,求的正是掌有某种权力或与掌管权力有关系的人物。带有某种重大与神秘的使命,当众不便说,私下上门来,以打通关节。
古代的县衙因有门子把门,老百姓要见长官,就得通过门子通报,门子们就利用这一点,他们便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欺诈百姓,给老百姓是脸难看、门难进。《红楼梦》里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没敢走大门,“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划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谈东说西的”,刘姥姥忙上前纳福陪笑,说明来意,“那些人听了,都不理她,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犄角儿等着……”比照荣国府这些门子的做派,不难想像出那些州县衙门的门子面对老百姓是多么傲慢无礼。门子的身份为他们营私舞弊提供了方便之门,他们正常“工资”不高,额外所得却很丰厚。
门子的职业,还是个大染缸,在县衙里的门子都是狗仗人势,张狂无度,许多案件经过门子之手就会改变性质,好人被欺负,坏人逍遥无罪,门子实在是“事故”多发地段,如若知县不加以严加管教,老实人也会变坏的,需要警钟长鸣。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走门子”,因为走门子终究也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