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捷,李平
(温州医科大学 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实验教学是药学类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1]。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以提高药学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药学类本科生培养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2-5]。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以下称我校)在药学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系列改革探索,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笔者将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革新、实验课程评价和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对我校药学类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全面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自成体系,缺乏学科间联系,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够;二是各门课程在实验课时安排方面随意性大,分配不合理,重点不突出;三是对探索性、创新性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为建立系统性和探索性更强的创新型实验课程体系,我校药学院从实验课程目标、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整体谋划。
首先,将实验课程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实验操作基础,具备自主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该目标为指导,确立实验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和建设思路。在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时特别强调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学院层面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整体谋划,统筹推进。
其次,强调实验课程内容建设。在药学院层面组织各专业课程教师,对实验内容及课时比例、实验教学街接、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展开多轮研讨。旨在通过对药学类实验课程内容的全面梳理,不断提升药学实验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强化基础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满足新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需求,药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专门组织编写了由《药物化学模块实验教程》《药物分析模块实验教程》《药理学模块实验教程》和《药剂学模块实验教程》等组成的基础性实验教学教材,以及由《药学综合性实验教程》《药学设计性实验教程》和《生物制药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教程》等组成的实验课程系列教材。
最后,通过实验教学实践中的评价、反馈不断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学院要求各位任课教师根据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要求,经教研室和学院层面集体讨论后,确定各个实验模块的实施方案。每个模块实验结束后,任课教师一方面要收集学生对实验课程实施过程的意见及建议,另一方面还要提出各自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每学期期末,教研室和学院两层面会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对实验课程体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确定下一年度课程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反馈,不断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6-8],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方式改革,探索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是我校推进药学类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具体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验教学改革。
2.1 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理论指导下[9-11],结合视频公开建设的需要,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内容进行分解,然后录制成视频供学生在实验课前学习。在实验课教学中,指导教师会通过随机安排学生讲授实验要领的方式来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同时,指导教师也会收集各实验小组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和集中解答,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在完成实验后,指导教师除正常的实验记录批阅外,还要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此外,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专门的实验教学微信群、QQ群、云课程等沟通平台,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解答。为强化教学效果,还建立了实验教学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时发布实验教学信息、最新科研资讯和实验安全知识。每隔1~2个月,教师会抽查学生对平台材料的学习情况,不定期发布学习测试试卷,督促学生学习。
2.2 开展实验课程小班教学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开展实验课程小班教学成为可能。小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能够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也防止了大班教学部分学生搭便车的情况。我校在药学实验小班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一是由原来2人或3人1组的实验,改成1人1组实验;二是1个教学班由原来30人,改成10人或6~7人。在开展小班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只是强调实验小组和教学班人员规模的缩小,更重视教学过程的控制和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全方位指导。在基础性实验教学中,小班教学不仅可以较好解决大规模实验课中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完整实验操作的问题,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小班教学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规划实验路线和形成系统性创新思维。
2.3 探索性实验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校药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研究课题,许多教师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这也成为开展探索性实验课程的坚实基础。根据“科研成果教学化,教学内容研究化”的基本原则,药学院不仅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将科研成果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而且还要承担本科生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指导工作。根据实验课程安排,药学类本科生在第1学期到第4学期需要完成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理学等4个模块基础性实验的学习。完成基础学习后,学生具备从事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同时对药学创新研究有了基本认识和兴趣导向。在第5学期,学院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来确定本科生的探索性实验指导教师。随后,学生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完成探索性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成为该阶段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在此阶段,指导教师除开展正常的探索性实验的基础教学外,还会引导学生根据研究兴趣自主设计科学研究。在该阶段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查阅文献、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和研究论文的撰写等工作,即需要完成一个科学实验的全部流程。
过去由授课教师依据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加以评定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12]。形成性评价不是简单的学习结点评判和分类,而是强调对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通过及时反馈和调整来实现学习效果的改善[13]。因此,为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对实验教学开展形成性评价显得十分必要。在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我们逐步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形成性实验教学评价模式。按照教学活动演进过程,主要包括课前互动与研讨、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等5个部分。每个部分均都规定教学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细则,以及实验教学及学习中的问题分析及改进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与学的反思作为共同推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要求。
与基础性实验略有不同,探索性实验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性实验的形成性评价,则更加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导师的工作精力投入、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实验操作及研究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教与学的密切互动,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在实验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互动,教与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得到较好的提升。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快速提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也更加顺畅,在探索性实验教学阶段,许多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项目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些学生甚至会选择考取本实验室导师的硕士生,形成更为稳固的师生关系。实验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和教研的相互促进,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在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引领整个实验进程,他们对实验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培养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方面,我校药学院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对实验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的促进作用。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鼓励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来学习新的实验室教学知识。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层面的继续教育项目的学习,每年必须达到36个学时;二是鼓励教师多参加校内外教育专家举办的教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专题学术讲座;三是鼓励指导教师参加校内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的现场教学观摩学习,或者参与他们开展的专题性教学沙龙研讨;三是支持教师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实验教学、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学术会议,鼓励教师组队到兄弟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学习;四是教研室不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与反思等活动。
其次,建立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一是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督导,督促指导教师不断提升实验教学能力。为保证实验教学督导活动的执行,制定了包括领导干部听评课、全校性公开听评课、优秀教师听评课和教研室听评课等系列教学督导制度。二是将实验教学作为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教学业绩考核中除了包括实验课时量等基础性指标外,还包括学生评价、学生论文及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建立常态化实验教学比赛制度。学院每学期都会根据开课情况安排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力竞赛,对于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
最后,重视学生的教学反馈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通过教学反馈的方式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非常有好处。为此,我们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要求信息员不仅要反馈自己发现的实验教学问题,而且还要收集整理同学们的问题,并将所收集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任课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实验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要求教研室协同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在某模块实验教学结束后,全体学生还要对任课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该评价将成为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
近3年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层次科技竞赛超过200人次。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13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苗计划)项目立项23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以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20余项。本科生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20余篇。
通过综合性实验技能训练,我校药学类专业学生以“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创新意识好”受到用人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一致好评。本科生的就业率达到96%以上,研究生录取率近20%,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本科生进入“双一流”名校或国外知名研究院所。
另外,在教师培养方面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如近年来专任教师在国内、省内的高级别教学比赛中也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药学类本科生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力量,进行系统性改革,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通过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融合教与学的双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本科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