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大学生需要信贷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需要学费和住宿费;第二,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创业,需要启动资金。2002年,银行发放信用卡提供大学生信贷,但是银行之间竞争造成很大风险,银监会于2009年7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提高了对大学生发放贷款的门槛,大学生信贷淡出人们视线。2015年开始,现金贷作为消费金融一个重要的分支在中国开始强势崛起,并以其低利息,放款快等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由于部分大学生制止力差、消费冲动,业务开展不规范以及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现金贷平台很大风险,追讨违规以及大学生裸贷、失联以及跳楼等恶性事件的发生,2018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了“现金贷”业务开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此前现金贷一些灰色领域问题做了针对性规定。本人为高校金融专业老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思考,并对学生进行现金贷知识的介绍,插入相关案例剖析,从专业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以期大学生能理解透现金贷,理性消费,并为将来的金融工作提供规范的管理建议。
现金贷是小额现金贷款业务的简称,是针对申请人发放的消费类贷款业务,具有方便灵活的借款与还款方式,以及实时审批、快速到账的特性。在2018年12月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中对现金贷界定为: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无抵押等特征,便是广义的现金贷。在大学校园中,现金贷业务存在如下问题:
一些现金贷平台宣传其产品时常用的语言是快速、低息,而低息表达方式用日利率或月利率,一般金融产品表达利率会用年化利率表达,这样有可比性,用日利率或月利率表示出来的价格看上去比较低,能吸引眼球,而换算成年利率并不低。按照现行法律规定,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部分无效,为了规避这一法律风险,一些平台采取这样一些做法:一是,变通本金和利息的计算规则,如用等本等息还款法,预扣利息法,比如贷款一万两千,本金到手只有一万,然后每个月按照一万两千为基数以相同的月利率计算利息,提高了实际利率。二是,除利息外再收取其他费用,如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逾期费等,为了拉到客户隐瞒一些费用。
贷款违约后平台常用的催收手段是电话催收,尤其是线上平台,客户广泛,上门催收的成本很高,如果电话催收未果,一些平台转让给催债公司,这些公司会采取频繁的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直至发出律师函,进一步告诉学生的亲友施压,甚至采取极端方式,造成严重后果。
有调查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对现金贷平台了解不够,获得信息不充分,当然部分平台不透明宣传弱化了大学生对现金贷的识别。贷款产品像其他产品一样,只有更了解,有条件体验一下,才能明明白白消费,更好地选择和消费。这些信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台有哪些、每个平台的特点等。如传统的商业银行大学生贷款、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其他分期乐、趣分期、名校贷等。现金贷平台比较多,而且出问题也是部分的平台,了解各种平台的目的就是识别出好的平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2、平台贷款的利息、费用、本息计算规则及催收方式等,以免看表象,如日利率低的表象,还有想当然,认为没有告知的费用就没有等。3、可能涉及金融法律问题的认识,如变相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一方面用法律知识提高防范不良借贷平台,另一方面,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大学生信贷发展至今,其用途主要还是为了补贴生活费用为主,但是提前消费成为推动信贷的另一个主要动因。鼓励消费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消费,也就是根据当前及预期收入水平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其一,还没有现时收入,用的大部分是父母的钱。其二,大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校主要是学费书费住宿费以及每天日常生活开支,正常支出父母会给足。有收入的人还要量入为出,更何况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群体。有的学生为了跟风攀比,借款消费,如买名牌衣服,高档手机,概括起来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通过名牌显示身份,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从人群中区分开来,获得存在感,大学生在一起学习,用这种方式表达身份,彰显出自己与众不同。二是,大学阶段相对高中阶段宽松,但需要主动学习,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上也要独立,主动和独立意味着独自面对压力,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压力大在所难免,购物成为减压的方式之一,不免有冲动消费的成分。心理学分析认为冲动消费,其过程快乐,结果大都后悔,因为购物感到快乐与寻觅过程有关,对商品的预期可以产生多巴胺,当付了钱,买了商品后,多巴胺几分钟之内就消失。
对大学生开展现金贷的教育,一是金融知识教育,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同学,可以开展金融、法律方面的讲座,或者开展对相关课程的公选课,增强大学生对现金贷的了解,有效地识别现金贷平台,并认识现金贷的隐患,教育要理性消费。二是建立校园不良现金贷日常监测机制,避免平台虚假宣传误导大学生,发现有问题时及时向学生发布预警信息。三是,出现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学校管理部门、辅导员、老师细致做好学生心理工作,进行心理分析,帮助认清不良信贷危害,出现损失给予心理干预,及时止损。
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互助基金。如扬州大学商学院蒲公英基金,提供给商学院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无息贷款,个人最高信贷额为2000,最长期限1年,针对大学生临时性周转和创业的需求,其借款门槛、借款手续及还款流程都比较简单,五脏俱全,有借款人还款机制、担保人制度、信用评级制度以及坏账预警机制。8万元的资金来源于爱心人士的捐助,并产生了乘数的公益价值创造,帮助大学生缓解了资金困难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贷款管理能力和公益意识等。
一方面对现金贷作为一个知识点纳入金融学课程中,介绍其作用、概念、特点、机构、流程、管理等,对涉及的现金贷政策进行梳理、解读,让同学们更了解。还可以通过引入案例介绍,组织课堂讨论,从金融、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分析。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情景短剧的编排,学生分角色扮演,更透阐释现金贷,不良后果。加强学生自立和理性消费教育,倡导大学生通过参与勤工俭学、兼职家教和寒暑假打工等方式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培养吃苦耐劳能力,体会父母挣钱不易,养成勤俭克制的品质。
提高自律能力,理性消费。从心理学角度有这样一些控制冲动的方法,一是在挑选商品和付款之间停留一下,也称十秒法则,想想是不是真的需要,认识到购物的快感来自寻觅过程而不是付钱,再想想以前后悔的交易,能有效抑制冲动。二是避免花钱的环境,少去线上或线下的大卖场,这些场所会催生购买欲,和同学一起购买也会提高消费金额,这是维持形象的需要以及消费容易受影响,和理性消费的人在一起。三是培养自己花费少的兴趣爱好,如多去图书馆看书,多去操场运动以及花费少自己喜欢的事情,冲动克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让其他兴趣爱好代替释放购物得不到满足的能量。
遇到问题及时和父母、老师沟通,既可以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指导,也可以减少类似事件发生。
当然监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金融监管部门对现金贷的门槛、业务流程、催收方式、风险控制进行准入和过程管理,进行风险暴露,严厉打击暴力催收,维护金融机构合规经营,填补监管空白,防止监管套利等。本人作为金融专业的老师大部分笔墨放在学校老师能做什么以及大学生怎样自律,以期同学们能更多更透认识现金贷,更理性选择借贷方式,更理性进行消费,这也是一个金融学老师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