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孜涵 文秋月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国内外学者大都认为人均GDP与寿险需求有显著正相关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了人均GDP和寿险需求的显著正相关关系。Beek和Webb(2003)利用6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与寿险深度有正相关关系。[1]国内也有学者借助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他们的实证分析结果也与前述分析结果也一致即:人均GDP对保费收入和保险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居民储蓄存款对寿险保费收入的有显著正向影响。Headen和Lee(1974)认为居民储蓄是财富水平的代表,并能够带来增量财富,且与寿险需求显著正相关。[2]另一方面,Campbell(1980)提出居民储蓄与寿险需求显著负相关,他认为居民储蓄作为一种备用资金能起到对家庭成员的保障作用,因而可能会减少寿险需求。在我国的经验研究中,也有学者发现保险需求与存款余额呈此升彼长的负相关关系,认为居民储蓄对寿险需求影响显著为负。[3]
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主流观点是老年抚养率与寿险需求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eck andWebb(2003)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证研究,得出老年抚养比与寿险需求有正向的相关关系的结论。[1]国外也有学者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Jordan(2012)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老年人口抚养率对寿险需求有显著的影响,而少儿抚养比与寿险需求呈负相关。[4]
国内外学者大都认为,寿险需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寿险产品需求者想要为未来不确定的意外事件提供一些保障,故二者应当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有显著的负相关,肖杰(2010)通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97-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死亡率与寿险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关系。[5]
就我国而言,国内对寿险需求的研究,多还停留在经济增长是否对寿险需求产生影响,许多研究都从宏观层面去进行研究分析和深入探讨,但涉及微观层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却甚少。通过通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我发现国外有学者基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去深入分析和研究消费者个体或者其家庭购买保险的行为,弥补了我国目前对微观层面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涉及较少的不足。
国外有包括生命价值论在内的许多涉及微观领域的早期寿险需求理论,Huebner(1927)通过对生命价值理论的探讨,认为人寿保险应同时保障生命价值和财产价值。[6]Arrow(1963)基于一些假设条件和约束条件,从购买保险使得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去研究消费者如何选择购买保险的问题。[7]
我国关于寿险需求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于少晶(2005)等学者首先通过对山东省某寿险公司2001-2003年的保单记录按照被保险人和投保人分别就年龄、性别、职业类别及收入层次分组,再通过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从性别看,女性对费率的敏感性较男性更大。从年龄看,投保人年龄对寿险需求的影响为正;对费率的敏感性最高的是中龄被保险人,对费率的敏感性最低的是高龄被保险人。[8]
综上,目前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分析,而微观领域的相关研究涉及较少,且没有对未来发展前景作出判断。同时通过整理国内外学者对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探讨及实证分析,我们知道,各个国家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于我国来说,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这也说明未来我国养老保险的需求潜力是不可估量的。通过结合宏微观两个层面对寿险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这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我国保险业的未来走向都将产生明确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