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泳枫,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系列保障公民人身安全与健康的相关政策相继推出。于是这必然会使人口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养老保险是社保的重要分支,它与老年人的人口及年龄变化密切相干。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日趋严重,这必然会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出新的考验,同时也需要加快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步伐,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风险。
人口老龄化,国际上将其定义为,国家或地区中超过60周岁的人口占总人数10%,或超过65周岁的人口占总人数7%,就可以判定该地处于人口老龄化的阶段。
我国在2000年11月份开展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露,当时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2%,而超过65周岁的老人占比达到6.96%,可见我国在1999年就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在后来的几年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可以得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2018年中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了人口总数的11.90%。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较为单一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加深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机制也日趋多元化。据统计,到2018年底中国已经有9.42亿人享有基础养老保险机制,其中城乡居民有5.24亿人参保,城镇职工则为4.18亿,可见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机制覆盖面已经非常广泛,享受养老保险的国民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也面临着劳动人口不断减少以及老龄人口日益增涨的挑战,这将导致养老保险金发生供不应求的情况,无益于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
我国每年的劳动人口占比越来越少,而退休人员的人数持续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多就意味着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多,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供养的人数增多,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出现预示着领取养老保险金时间的延长,这些都会加重社会养老和政府财政的负担,无益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就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在2050年中国超过60岁的老人数量将很有可能超过4亿,而我国目前的总人口也就14亿左右。假如在人口老龄化这样的增长速度下,没有处理好养老问题,这将会是牵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
当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养老保险基金构建科学全面的运营监管体系,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日趋严重,必将进一步加大基金运营的压力。
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并没有足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保值增值方面不具备优势,一旦通货膨胀加剧,它将会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无法有效防止基金被挪用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都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奔溃。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政府的财政压力难免也会增加。大多数人建议延迟退休年龄来减缓养老保险体系的经济压力。但是,延迟退休年龄对于广大的工作群众来讲无疑是一个坏消息,这样他们非但要担负养老保险金,还要面对工作时间增加的压力。当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产生较大矛盾的时候,人们对于养老保险的舆论愈演愈烈,三人成虎,使人们逐渐降低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质疑养老保险制度。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政府应该考虑推迟职工退休年龄,这样可以使得养老保险金能够有效积累库存并且缩短退休职工领取养老金时限,从而有效降低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冲击。但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也有弊,对于广大的工作群众来说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延长退休年龄的,强制性要求反而有可能会降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延长退休年龄还会导致就业岗位变少,影响劳动人口的就业。因此,政府需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及就业情况来适当推迟职工退休年龄。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较局促,国家可以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基金运营投资制度,提供更多元的投资渠道,尽量降低因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影响,同时可以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提升它的抗风险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压力。
在我国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还没有一部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退休群众免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领取养老保险金,也没有一部卓有成效的法律可以管理或制约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压力,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我国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法律法规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现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的现象及其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影响,我们不可以束手待毙。我们要冷静面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维护和加快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同时我们要抓住机会由衰转胜,利用人口老龄化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带来新机遇,展开新局面,使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