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川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在拳法实战对抗中的应用性为基础,围绕着双峰贯耳两种不同的技击原理,分别从技击动作的力学特点和人体生理特征两个维度对双峰贯耳的技击应用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旨在为具有“拳法对抗”类的运动项目提供一定应用参考和角色担当。同时结论也表明:贯拳的实战应用应该基于它的核心技击又不拘泥于它的外在形式,技击部位也不应该只是单一的去贯“耳”,当然这一因素也需要考虑具体情况。同时在贯拳技击的摆动幅度上建议采用小幅度、多频次、高命中的原则。
关键词:双峰贯耳 不同技击原理 实战 技击部位 力学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a)-0235-02
Abstract: By adopt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applied in boxing combat against, around the bimodal penetration ears the art principle of two different, respectively from the mechanics characteristics of combat action and human physiological features two dimensions of bimodal penetration ears combat application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have a "fist against" class sport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rol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clusion also shows that the real combat application of guan quan should be based on its core skills and not limited to its external form. From medical point of view, compare ear ministry to hit below chest rib to have crucial sense mo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suggested to adopt the principle of small amplitude, multiple frequency and high hitting in the swing range of the punch.
Key Words: Double peak penetration; Principle of different strokes; In actual combat; Art of parts;Mechanics
2014年8月15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南京看望青奥会中国拳击运动员的时曾说:“我年轻的时候练过拳击。刚才看他那个勾拳还是比较好,咱们国家运动员用勾拳的不多,你看欧洲运动员的勾拳还是很有威胁。”确实在我们国家目前对一些实战对抗类体育项目拳法技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性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亚洲人的体质、个头等因素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胜败”的非决定性因素。但上述的这些因素总归不是决定性因素。在中国的这些“实战对抗”类运动员中,他们除了通过自身努力去缩短与欧美运动员之间的力量、体能差之外,在他们的技击根源上总归也是具有“中国特色”,这一特色包含着中国传统竞技的技击特性。在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从现代科学来看这似乎难以置信,但是太极拳的技击魅力恰好在于此。与西方拳理相不同的是,太极拳的技击不是以速度和力量取胜,而是在与对手的交锋过程中,通过破坏对方的技击以制服对手并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因此太极拳独特的修炼方式决定了它是一种智慧拳和文明拳,且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它也完全符合中国人对“和为贵、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
1 “双峰贯耳”不同技击原理
《夜行宗谱》载述:“所谓技击,乃以武艺行实战搏杀之能。”其意是指人通过武艺在实战这一媒介中所产生的搏斗击杀的能力。那么“技击原理”我们可以把它简述为:阐释博杀之能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必须要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它应该既能指导实践,又能经受实践的检验。由刘金印整理《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记述:“双风贯耳式,双臂向后撤肘,肘尖只到背旁,不要到背后,以防止技击时被对方按住,手臂难以活动。双臂拳向前时,两手食指第二关节相对,击打对方双耳。肩要轻不要耸起,双拳向上吊着肩,这样就有掤劲了。”而《太极拳体用全书》双峰贯耳式则记述:“上打正胸肋下用,双峰贯耳着法灵”,其本意是双峰贯耳是以双拳由下向上兜打,方向是对手的正胸而最有效的击中部位是对手的肋下。同时记载文献表述了双峰贯耳的耳是文言虚词,而非指人的耳朵。在这两种不同的技击原理中所阐释的显著化的差异是技击部位,一个是双耳(耳部),一个是正胸肋下(躯干)。
2 “双峰贯耳”力学特征分析
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双峰贯耳的发放动作和击打动作都可视为一种碰撞的能量传递,区别的是发放的肢体接触时间要比击打肢体时间长。从动作演练角度出发,假设发放动作为F1,击打动作为F2,受力点为F3,那么根据力值公式原则我们可以得出:双峰贯耳力的最大值为发放动作F1至击打动作F2的合力之间,即“双峰贯耳”最大力点应是在双臂向后撤肘与双臂拳向前击打时之间。武术散手摆拳的前身是贯拳(双峰贯耳),那么在参考武术散手摆拳的训练中,一般情况下教练员都会要求运动员的摆拳“用腰发力”,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在双峰贯耳的力学最大值中找到答案。即贯拳力的最大值应该是回收与发力之间的合力,而不是单向力,也就是摆拳的发力需要回收与发放的双向合力,而不是只用肩膀挥出做单向力的运转。从发放肢体接触时间上来分析,贯拳的打击冲量是根据它的力作用时间的长短之积表现出来的,即如果只追求大幅度打击力量忽略时间长度,会导致力缓冲、击打准确率下降。相反,小幅度贯拳的击打相比大幅度来说力量方面不会那么充足,但击打的准确率却要提升很多。
3 基于“双峰贯耳”技击部位的生理特征分析
3.1 耳部生理特征
耳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3个部分。其中耳部的耳鼓膜直接与大脑位听神经相连,如被击打耳部会产生耳鸣头晕等症状,如受更强烈击打时会产生剧痛,甚至导致耳膜破裂或者耳鼓膜穿孔。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事情:鞭炮震耳引起耳鼓膜穿孔,孩子被父亲的一个耳光打得失聪,因为打球时用力撞击而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因不正确的挖耳造成耳痛、甚至外耳道流血,这些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耳鼓膜穿孔。那在我们的实战对抗中击打对方耳朵特别容易造成耳鼓膜的损伤,尤其是在具有一定技击技术的情况下,损伤机率也会增大。
3.2 躯干生理特征
躯干的基本解释为人体除头、颈和四肢外的躯体部分。它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其中在正胸口内部器官直连心脏,它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而在血液运行过程中,心肌本身要接受流经心房和心室血流的一小部分。在人体血液正常运转过程中,如果正胸口受到击打会在短时间内产生血液供氧不足,心肌会有疼痛感,产生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肋下内部主要包括肺部、下方左侧为脾,中间为胃和肝左叶,右边为肝右叶和胆囊。肋下一带为人体五脏六腑的重要运转之地,受到击打时容易伤及人体“元气”,且肋下肋骨细软,极容易在外力打击下发生骨折,更严重将导致损伤内脏。
4 基于“双峰贯耳”力学特点与技击部位生理特征的综合评析
目前习练太极的多数人认为“双峰贯耳”实战技击的主要受力点为耳部,从中医学角度辩证“双峰贯耳生理技击部位”來分析,击打正胸肋下相比耳部要更具有“要害”意义。五脏六腑为人体中枢,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五行相生相克。即五脏六腑为一统一整体,损一俱损。在参照散手运动对抗中,贯拳击打部位主要为面部左右两侧,并且发力拳为单一出向,发力是通过脚底踝关节至腰部再送至肩部摆出,拳法类型特点为重,摆动幅度有大有小。而双峰贯耳特点为合力,动作幅度多以小为主。在李玉刚《拳击摆拳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与评价》中认为:摆拳的打击冲量是根据它的力作用时间的长短之积表现出来的,即如果只追求大幅度打击力量忽略时间长度,会导致力缓冲,击打准确率下降。而在“双峰贯耳”中小幅度的击摆相比大幅度击摆可能力量会有所减弱,但击摆的命中率却要高很多。
5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技击的最高原则在于它的“大道至简”,以及在不同的时间方位所做出的“同质化”的外在改变,这是首要也是必然。即实战应用中既要运用它的“质”的技击核心,又要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原则下适当改变外在形式。以参考双峰贯耳不同技击原理应用在拳法对抗实战中为例,虽然击打正胸肋下确实更具有要害意义,但是考虑击打时间、因素、条件等,我们也需要在不同的形式下做出外在形式的改变。甚至拳之本“形”也可以做出调整。而从力学角度来看,贯拳的技击摆动幅度上应该采取小幅度、多频次、高命中的原则。当然在适当的一些条件中也可以采用幅度较大的贯拳来提升整体的攻击性。简而概括为:贯拳的实战应用应该基于它的技击的核心又不拘泥于它的外在形式。技击部位不应该只是单一去贯“耳”,当然这一因素也需要考虑具体情况。同时在贯拳技击的摆动幅度上建议采用小幅度、多频次、高命中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武晓庆,王楚泽.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实效性动作技术特征分析及价值研究[J].运动,2015(8):139-140.
[2] 刘金印.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6.
[4] 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5] 陈雄.太极拳技击的制胜招术[J].搏击,2015(6):31-32.
[6] 王竹星.黄帝内经白话精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8.
[7] 李玉刚,严发本,王茵.拳击摆拳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与评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44-46.
[8] 刘亚,王媛.太极拳生物力学分析综述[J].体育时空,2018(15):165.
[9] 崔哲瑞.散打摆拳技术的实战运用与训练方法[J].科教导刊,2018(21):58-59.
[10]李忱,牛乾坤.实战对抗中技战术运用应把握的几对关系[J].军事体育学报,2014,33(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