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定位
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
陕西西咸新区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3%、增速领跑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1.97亿元、增长48.4%,两年实现了翻一番。引进内、外资增长138.3%、66.2%,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56.5%。
2019年上半年,西咸新区生产总值( GDP)同比增长10.O%,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高于西安市3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各地市中稳居第一,在西安市各区县中居第一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高于全市增速10.3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7.5%,高于全市增速1.6个百分点。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新活力
一是初步构建“新区事、新区办”的新型管理体制。省级层面,明确了“省管县”财政管理模式、用地审批“直通车”渠道,设立新区公安局和四个新城公安分局。市级层面,在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与西安市一体化、同城同待遇和财政兜底,民政、社保等社会事务纳入西安市“盘子”统一标准、统筹规划。新区层面,建立了“扁平化、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社会服务管理网格体系。
二是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设立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图章管审批”。推行“证照分离”“3450”综合行政审批效能等改革,大幅简化审批流程和环节。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微信平台、西咸政务APP、移动审批APP、自助服务等多端服务渠道, “一网通办”事项占比91.3%。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建立集人口信息、单位信息、房屋信息、山水林田信息为一体的信息数据库,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塑造服务企业新形象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合力。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方案、“21+5”行动方案、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措施,形成营商环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成立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组,集中力量挂牌办公,坚持“周例会、双周会、月例会”制度和周报、月报制度,实现“交办一督办一问责”三级联动。完善监督反馈机制,聘请100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开展常态化监督问效。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督促新区各级各部门对标先进,营造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格局。
二是推进亲商助企,增强发展动力。积极落实减免税收政策,全年合计减免税额3.51亿元,增值税优惠225亿元。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出台金融服务专项政策,成立2家擔保公司和1家小额贷款公司。制定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全程帮办、跟踪落实制,建立在建项目施工秩序警官包抓制,亲商助企领导包抓制。弘扬企业家精神,表彰宣传20位“西咸新区优秀企业家”和10位“西咸新区优秀创业者(团队)”。
加速聚集现代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把招商引资当作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不断强化招商力量,外资、制造业、服务业专局招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常驻招商,举办法德英三国推介会等系列招商活动30余场。夯实招商成效,对已签约项目实施“一对一联络、多部门会商、全流程跟踪”服务。持续完善政策扶持,发起设立西咸新区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基金,出台工业、科技等专项产业扶持政策。2018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1个,国内500强企业12个,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10亿元以上项目45个。
二是把创新创业当作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引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自由贸易等试验试点示范任务,建立“N+1”“多试联动”机制。扎实推进西咸同方丝路耒来创新研究院、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等科技创新园区(基地)建设。建设全省检验检测技术创新联盟、创新驱动共同体联盟和丝路大学联盟等一批创新联盟,建成众创空间44个,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60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小巨人企业55家。
三是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硬科技品牌,先后引入软通动力、佰美基因、华大基因、爱生无人机等一批“硬科技”重点项目。布局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覆盖整车生产和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配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涵盖龙头企业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促进转型升级,精准识别1428家改造提升类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并提升环保标准。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园区建设专项政策,引导中小微企业入园发展。
近年来,西成新区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这一主题,建设现代田园新城市,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及人文交流开放合作门户区,逐步形成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