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辖一乡一办(万龙山乡和麻田办事处),23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6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08户3528人。近年来,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聚焦“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围绕武功山旅游大开发、大提升,不断推进旅游扶贫产业的纵深发展,结合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扶贫产业“三个一”工程,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组合拳,顺利实现了963户3165人脱贫,6个省定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73%下降到2018年底的1.39%。
二、主要做法
1.摸清底数建机制,“一户一就业”打牢脱贫基础
通过摸清贫困人口年龄结构、劳动能力和就业状况,摸清贫困户就业发展的真实意愿,摸清现有扶贫项目、扶贫产业、公益性岗位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就业计划,把贫困户链接到产业链条上。一是建立岗位预留机制。近五年来,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超过5亿元,用工需求也不断攀升,项目建设直接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该区加大就业对接力度,通过岗位预留,吸纳了当地600多名贫困劳动力参与景区建设和日常維护,每年累计提供岗位100余个,每人每天收入超过100元。二是建立技能培训机制。对新就业的贫困户统一开展岗前培训,对于从事旅游服务的岗位,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联合雇用企业定期组织岗位教学,实现员工“造血”“输血”紧密承接。目前,全区在旅游公司、酒店等旅游企业和旅游景点务工的农民2500余人,其中贫困户占两成以上,人均年收入可达30000元。三是建立管理考核机制。景区研究制定了《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公益性岗位实施意见》,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因事、因人设岗,新增治安协管员、护林防火员、卫生保洁员、村庄绿化员、巡河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殡葬改革信息员等扶贫公益性岗位238个,并及时为公益性岗位就业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加强管理考核,做到奖勤罚懒,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目前,全区已安排各类扶贫专岗334个,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专岗307个。
2.因地制宜树产业,“一户一亩茶”推动增收致富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传统的技术优势,“万龙松针”“武功绿荫”等高山有机绿茶是江西省的名优品牌。该区因地置宜、因势利导,采取“合作社(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在当地租赁和新建了茶叶基地200亩,引进了茶叶生产加工设备,建立了一批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茶叶生产合作社。针对拥有闲置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在合作社(公司)就业的方式,参与采茶、制茶和茶园维护管理,在获取固定收入的同时培养专业技能。对于自家种植茶叶已经拥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自身发展意愿强烈的贫困户,通过引导合作社(公司)帮助加工、经营、销售等方式,补齐产业链条,促进贫困户增收。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公司)进行分红受益,让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享受产业发展红利。在“合作社(公司)+村集体+贫困户”模式的带动下,该区贫困户种植茶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9年,参与茶叶产业发展的贫困户达400余户,新增茶叶种植面积近千亩,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3.盘活资源创特色,“一户一客房”确保同步小康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随着景区基础设施的全面完善,5A创建的全面深入,景区游客量爆发增长。该区牢牢抓住乡村旅游全面发展的机遇,通过项目资金倾斜、政策奖补激励、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支持等一系列举措,鼓励村集体和贫困户盘活闲置房屋,进行民宿改造,打造成民宿客房,进行自主经营管理和资产性分红受益。对于部分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经营理念的贫困户,民宿改造后交由附近农家乐、酒店和合作社经营管理,除收取必要的管理费用外,绝大部分利润归贫困户所有。“民房变客房”不但盘活了贫困户的闲置资产,增加了固定资产收益,还有效解决了部分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经营理念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难题。通过“一户一客房”的推广,2019年,全区贫困户民宿客房达到了300余家,解决贫困劳动力300余人。麻田办事处东江村盘活村级固定资产,将村委会老办公楼进行民宿改造,改造成15间民宿客房,打造成“东江公社”,不但每年增加了3万余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安排了7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年工资收入2万余元。合作社还拿出40%的利润分给该村无劳动能力的重度贫困户,使贫困户每年稳定增收1000元以上。
三、几点启示
1.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发动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依托景区自身生态环境优良、全域旅游全面推进、民宿体验需求火爆,又有种茶制茶传统等优势,突出特色、精准发力,将旅游、种茶、民宿作为重点脱贫产业,全力培育壮大,实现“输血”向“造血”的有效转变。通过集中优势开展“两业”扶贫,全区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率达到100%,有劳动力的贫困户100%就业。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才能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切实增强产业就业扶贫的广泛性、带动性和持久性。
2.勇于探索,创新模式
致贫原因复杂多样,且由来已久。改变贫困现状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敢想敢干,敢于创新。该区“两业”扶贫取得成效,暨得益于本身的资源优势,更得益于“民房变客房”、“合作社(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等扶贫新模式的探索实践。深入推进“两业”扶贫,必须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现代产业扶贫新模式。
3.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该区通过“旅游促四变”“九比对”“四个一批”“五看五帮”等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两业扶贫”重在长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扶贫产业运作机制,通过组建并充分利用政策平台、融资平台,不断强化对技术、管理、资金等产业发展要素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强化扶贫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围绕脱贫目标,大力发展重点脱贫产业,探索产业扶持脱贫模式,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
作者简介:李水清,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