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慧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視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大健康,将中医药发展置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随着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体现中医药特点和发展规律,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所指出的“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广大的中医药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绘制的中医药发展蓝图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保障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加速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书写着新时代中医人的壮丽华章。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而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医自信尤其必要。坚持中医自信,将大有作为,传承中医基因,必学有所成。文化自信是中医传承的前提。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基因,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文化。在科技发展、信息爆炸,传统人文精神不断受到冲击的今天,加强包括中医在内的文化自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内涵外延极其丰富,但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将知识转为技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掌握中医知识、中医技能,传承中医文化,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语言文字。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母,古汉语文字记载的中医古籍是中医学术的载体,是中医的源泉与命脉。传承中医经典,方可博古论今。“天下名医儒占多”,张元素、万全、李时珍、张景岳、王清任、张锡纯等无不做到了儒与医的完美结合。范仲淹“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张从正“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向我们展示了“儒而知医”“以医通文,以文育医”,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学好中医,钻研经典必须有深厚的文字、文化底蕴做基础。年轻中医学子如果能坚持中医文化自信,将学习外语的精气神用于学习医古文,传承研习中医经典,必将迎来中医发展的春天。此次全国中医药大会作为中医的“指挥棒”“方向盘”引领中医文化自信,“强化中医思维培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中医专业主体地位”等等,无不鼓励我们要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要自信!没有中医文化自信,知识体系是破碎的、不完整的,没有中医文化认同,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道路体系的钻研与坚守。本次大会告诉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意味着承前启后,而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更关系到中医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地为中医诊脉,要求我们“传承精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针对中医药传承不足提出“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真是令人欢欣鼓舞。中医经典是中医精华之最,经典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临床疗效的成败。传承中医精华首当理论自信,坚信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脚踏实地地学习、掌握、运用中医经典,才是中医成长的基础。没有中医经典理论支撑的中医临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心中不明,指下不清,难以胜任繁杂的临床工作,久而久之丧失对中医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强调“传承精华”要从经典抓起。经典是临床的根基,临床是经典的载体;学经典才能厚积薄发,启迪思维,提高悟性;历代名医无不勤求古训,精读经典,博采众长,临床实践,只有学经典,才是优秀中医成长的必经之路,才能肩负起为全民大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活力,贡献中医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是告诫中医人要坚守中医阵地不动摇,要坚持中医道路自信。临床如何突出中医特色,采用中医的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不单是检验医者经典理论水平的关键,更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关键。让中医姓“中”,是中医“守正”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改革完善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注重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是“守正”的具体措施,为中医药的实干家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等等,无不体现“守正”中医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才是中医传承发展的核心要义。
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本次大会的指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更是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工作34年,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医复兴任重而道远。今后我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自觉担负起医者、师者工作职责,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一系列论述,坚持中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医药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