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正鹏
【摘 要】媒体融合发展和全媒体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理应与时代同步,积极融入新媒体建设,打造媒体融合的高校范本,让高校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媒体融合;全媒体;破局
为巩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壮大主流舆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探索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校园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构筑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来看,全国高校的融媒体建设已经起步,部分学校对机构进行了不同程度改革,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进行了一些高校媒体融合的尝试。但是,从目前呈现的效果来看,高校媒体融合的步伐迟缓、动力不足、体制机制固化、资源缺乏,与时代的步伐脱节,难以满足受众的传播需求。
一、高校融媒体困局
(一)观念陈旧,动力不足
全媒体时代,新闻的创作形式、传播方式、话语体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新闻业态正在形成。但很多高校对新型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并没有认识到位,有些甚至将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拒绝改变。同时,与社会媒体相比,高校校园媒体基本不存在经营和生存的压力,要进入一个并不擅长的新媒体领域,内生动力不足。所以,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在延续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格局,“以宣传做宣传”的固有思维尚未明显改变,高校的传播生态与整个社会的传播大环境明显脱节。
(二)体制机制落后
在以“两微一端一抖”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以前,校报、官网、新闻网、广播电视、贴吧、宣传板等构成了高校的媒体格局,围绕这些平台属性建立的体制机制已经沿用多年。在全媒体时代,陈旧体制的惯性还在发挥作用,政策导向、资源配置、人才引进和岗位设置,依然围绕传统媒体展开,传播效率大幅下降的传统媒体依然占据高校宣传的主导地位。在没有政策引导、机制保障的情况下,新媒体工作尚未开展,遑论全媒体发展和媒体融合。有部分高校虽开通新媒体,但大多成了校报电子版、“第二官网”,有的甚至成了僵尸平台。还有部分高校,新媒体起步较早,运营状况相对较好,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大多是独立运作,协同作战情况较少。
(三)人才短缺,平台泛滥
相比传统媒体,新型媒体的内容制作、传播形式、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媒体人才是进行新媒体传播的先决条件。目前,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新闻宣传不同程度出现缺编少人、人员老化、思维固化的现象,尤其是在新媒体平台越发丰富的今天,这些现象尤为突出。在高校,党委、行政的官方新媒体平台陆续建立,二级单位、各学院、学生组织也都建立了各自的微博、微信平台,单个高校里的新媒体平台,少则几十个、多则数百个。平台的快速扩展,人才困局更加凸显,平台泛滥、运营质量低已经成为高校新媒体建设的通病。很多高校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人员,要么是传统媒体工作人员兼职,要么依靠学生团队勉强维持运营,有的甚至走向停更或注销的结局。
(四)力量分散,传播效果欠佳
如前文所述,高校内部从官方到学生组织或个人,平台都是分而治之,在有限的传播资源中重复创作、恶性竞争。同时,高校新媒体平台,受众细分和平台分发程度不高,多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受众群体,对教师、校友、家长等受众群体,未能做到深度开发。内容创作中,受众思维不强,未能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平台分发无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无法有效协调,造成无效传播。
二、高校融媒体破局之策
相比社会媒体,高校融媒体虽然发展稍显滞后,但高校媒体体量小,也不存在经营压力,进行变革的灵活性更强。只要更新理念,辅之以相应的体制机制,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统筹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效果很快就能显现。
(一)更新理念,重新布局
融媒發展,理念先行,以互联网传播思维取代此前的纸媒传播思维,全面审视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业态。打破以往的媒体布局,整合、优化效率低下的传统媒体平台,根据需要开设新媒体平台,将重心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移,逐步形成以新媒体为主、其他媒体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构建“信息+服务+娱乐+互动”的新传播平台,真正实现用传播的方式做好高校宣传。
北京电影学院以可视化大屏和操作系统、中央厨房私有云操作平台落地,开辟新的对外宣传窗口,中央厨房私有云操作平台实现全校通达,各院系通过各自的账号登录、上传和下载资料,根据权限可以获取不同的数据信息,实现了学校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它将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内部宣传资源、融媒体联盟、线上和线下活动、学校资源库等进行融通,将学校宣传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开发小程序,整合校园微信公众号,依托AI和云技术,从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五个方面,既做强媒体,又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
(二)优化机制,激发动力
在很多社会媒体中,媒体融合伴随机构改革。打破传统的条块化、部门制的组织架构,打造全媒体中心或“中央厨房”,实行一次采写、多种产品、多平台分发。探索实行项目制,将新闻作品与新闻产品结合,从管理、考核、薪酬实行全程项目制,实现管理扁平、功能集成、产品形态多元化发展。进行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打破身份限制,实行以业绩论薪酬,做到同岗同酬、优劳优酬,多平台实行有差别的绩效考核办法,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激发新闻从业者的创作活力。
在高校,社会媒体的经验值得借鉴,也应建立适合新媒体、全媒体和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党委宣传部要统筹协调全校平台、人才、资金、信息资源,积极拓展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渠道和空间,构建以学校官方全媒体平台为主导的融媒体中心,形成校内协同、校外联动的“大传播”格局。建立与媒体融合发展的资源配置方案,在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硬件设备和经费支持上,向媒体融合工作的重点部门倾斜,尽快抢占技术红利,打好媒体融合的基础。
(三)技术赋能,人才优先
新媒體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内容的话语体系变革,使得信息采集和内容创作呈现出新方式,以往简单的文字传播已经过时。文、图、音视频、H5和即将普及的5G技术,将为信息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可以说,在技术的加持下,一部移动终端,可以让信息传播呈现千姿百态。以5G为例,武汉大学新媒体在今年3月樱花季,率先在全国高校试水了5G直播。秋季新生开学,5G+4K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标配。但无论是内容创作还是开发应用都需要人才,高校宣传部门一方面要内部挖潜,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促进现有工作人员加快向新媒体转型,另一方面要“广开才源”,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不断提升高校宣传队伍的融媒素养。同时,加强学生团队培养,探索建立以融媒体平台为基础的传播人才实践基地,扩充人才生力军。
浙江海洋大学作为一个没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立足校园实际,积极回应学生记者诉求,围绕该校校园通讯社——鸥讯社开展校园新闻人才培养,大手笔投入建设融媒体中心,集报纸、电视、新媒体于一身,配备专业的采编、演播室、录音室、摄影摄像设备,配备专门指导老师,并与校外专业媒体联合建立新闻人才学院。不仅补齐了人力不足的短板,也激发了更多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非新闻专业学生练就技能,投身新闻事业。在全国高校学生团队中,鸥讯社已经名声在外,近年来获得多个全国大奖。在全国高校学生记者团队普遍质量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鸥讯社的经验值得推广。
(四)内容至上,打造品牌
新媒体时代,在同等的平台中,竞争主要在内容和服务两方面展开。无论是服务还是内容,都需要有受众思维,即传播受众想接收的服务和信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信息、提供服务。内容创作上,要更加注重信息的视觉化处理,图片、视频要成为传播的主流信息,话语要更加轻松易读易懂。摆脱说教灌输方式,力求宣传教育工作在润物无声中进行。注重培养受众的阅读习惯,与受众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对平台进行品牌化运作。
湖北大学在新媒体运营中,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召开选题会,进行选题价值判断、人员调配、过程推进、结果反馈,全流程都有指导老师指导把控,保证选题进度和质量。重视视觉,在图片、视频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信息中,坚持高标准。坚持分众化理念,不同选题根据不同受众在不同平台发布,同一选题根据不同平台进行多次再造,辅之以科学的推广方式,传播效果自然不错。同时,湖北大学新媒体团队注重品牌打造。从2014年初开始,新媒体平台通过全校征集,确定了拟人形象湖小贝(取自湖小北的谐),让官方微信变得可爱、灵动。在此基础上,围绕小贝研创的台历、卡套、明信片、马克杯、帆布袋等10余种周边产品,让小贝品牌深入人心。同时,在校园内的大型活动或在招生、毕业等重大节点时间,小贝团队都会进行品牌植入,使得线上线下的品牌塑造达到了同频共振的效应,湖小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官微文化正在成为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时期又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期,围绕青年群体的宣传思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进行融媒体建设的大环境下,高校也应顺应媒体发展潮流,主动融入传媒转型的浪潮中,巩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壮大主流舆论,分享技术红利,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丹丹.“两落地、两融合”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思考及实践—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2019(07):86-87.
[2]韩锋.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及其发展[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4):181-183.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