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才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34—01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爱与母爱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行为与心理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造成他们在行为上与其他同龄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会给教师的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及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对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所有面对留守儿童的教师需要努力的事情。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学习上无人监督,再加上监护人通常受教育的水平低,无法有效地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因此,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比较低。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家庭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没有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成绩自然也就相对较差。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留守儿童一般都是跟祖辈生活在一起,年龄小,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在没人监管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不良习惯的产生。他们或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或学习状态散漫,拖拉散漫。这些看似小的毛病,一旦形成习惯,很难改正,极易造成恶性循环。
3.很难管理。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在无人监管、自制力差的情况下便会放纵自己。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时交头接耳等问题比较普遍,老师很难找出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管理。
二、改变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策略
1.改善教学氛围。改善教学氛围,首先要从正班风开始。好的班风能传递给班上每一个学生积极向上的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感受到温暖和帮助,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班级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像家长一样去关心留守儿童,去填补他们内心对爱的渴求。课堂上要做认真教学的老师,课后要做学生的家长、朋友,关爱每一个学生,并时时刻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多与性格孤僻、内向的留守儿童交流,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帮扶,对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不能区别对待,努力把班级打造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2.调整教学模式。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多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改变和完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形式,打造趣味课堂,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把教学内容编排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接触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将生活中的情景和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并合作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一定会提高留守儿童对学习的热情。
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养育孩子的重担基本落在祖辈的肩上。大多数祖辈对留守儿童都十分溺爱。面对留守儿童,教师不应该只关心他们的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多与他们谈心,和他们做朋友,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言传固然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明白许多道理,但有时候效果不佳。此时,教师可给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他们思想行为的变化。
4.打造家校共育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四季长期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子女见面沟通交流,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间就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就会逐渐弱化家庭教育功能,導致留守儿童行为和心理方面出现偏差。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环境和相关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来,通过平台及时与学校、学生交流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从而弥补亲情缺失,构建“家校沟通、家校共育”的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班级可以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发布班级和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状况,方便家长及时了解,让他们身在异乡,也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还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家长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即使双方外出,也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或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只有家校联合,共同教育,才能打造出好的育人环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