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全县国土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辖4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万,其中农业人口8.5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以来,宜川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议精神,严格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瞄准“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4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累计有6852户18414名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子,贫困人口锐减至272户463人,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初的14.03%下降至0.58%,2019年5月退出贫困县序列。2016年、2017年、2018年,相继获得“陕西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区”、“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县区”称号。
健全帮扶责任体系“担穷责”
坚持把精准脱贫工作作为最大政治、最大任务、最大责任,兑现庄严承诺,做到决战决胜。一是狠抓领导强保障。宜川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补齐发展短板、推动追赶超越、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和最大机遇,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检验和具体行动,下定“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决心,推动人财物向脱贫攻坚集中,干部主要精力向脱贫攻坚转移,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二是夯实责任聚合力。推行了“主要领导亲自抓、所有常委参与抓、四大班子齐上阵、乡镇部门强攻坚、干部帮扶全覆盖”工作模式和“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帮扶机制,落实38名县级领导、64名党政部门“一把手”包抓47个贫困村和65个非贫困村,抽调1400名干部包扶3157户贫困户,选派112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乡镇部门层层签订了军令状和责任书,形成了以上率下、分级落实、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三是严督实查保推进。坚持县级领导带头常态化督查,8个督查组围绕脱贫退出、问题整改、政策落实、干部作风等工作进行全程督查、重点督办、跟踪问效,确保精准脱贫户户过硬、村村过硬、乡乡过硬。同时,将“三项机制”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累计查处扶贫领域违规违纪问题328起(失实32起)316人,提拔任用脱贫一线优秀干部228人,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脱贫攻坚动力。
厚植优势产业集群“拔穷根”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确保群众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一是做优特色产业。通过资金扶持、户企联合、土地流转等形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苹果等产业3万亩,发展弓棚蔬菜、雪桃、翡翠梨、中药材、羊肚子菌、火龙果等30多个特色产业3.42万亩,蘑菇17万棒、木耳4.35万棒;发展畜禽养殖13.27万头(只)、养蜂1.16万箱;累计建成果蔬大棚1075亩;建成投用8条4.0智能选果线和2万吨气调库等苹果产业后整理项目,出台了免费为贫困户选果和贮藏苹果政策;培育发展丹州街道办王湾村等脱贫产业基地22个,打造交里乡陈家山村等“三变”改革示范点14个,带动贫困户891户,年户均增收1500元,按照每村30-50万元标准,为全县56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注入2254.4万元,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致富产业。二是做强优势产业。抢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以及新能源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发展机遇,打造了壶口昝家山等一批旅游示范村,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200余人,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建成投用英旺丁盘等3个光伏扶贫电站,带动贫困户1330户,年户均收益3000元,连续收益二十年;电子商务服务网点覆盖所有贫困村,发展电商贫困户124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三是做活就业创业。依托县“110”产业服务指挥中心,累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次,基本实现了产业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致富实用技术;举办了“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苏陕劳务协作、城乡劳动力现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3万余个,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98人,自主创业122人,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74人,特设公岗安置贫困劳动力459人,选聘贫困群众护林员292人,拓宽了贫困群众就业渠道。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改穷貌”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态宜居。一是推进两房建设。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要求,全面完成656户1752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丹州王湾、交里新村等移民搬迁安置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成投用,宜川县荣获2015年度延安市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称号;采取村集体或合作社统建和群众自建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2127户,“非四类重点对象”3446户,实现了农村安全住房有保障目标,2019年1月宜川县被延安市政府评为危房改造先进县区。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集中推进以“三提升”行动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98处,实施电网提升改造工程86个行政村324个自然村,实施通村公路249.3公里,修复“油返砂”公路105.3公里;硬化巷道403.8公里,修建生产路528.86公里,新建便民桥48座,公厕37座,安装路灯4343盏,新建改造标准化村卫生室112个,农村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三是优化人居环境。强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县新增村级垃圾仓198个,配备垃圾桶1500个,完成卫生厕所改造677户,改造屋顶86.8万平方米,建成清洁村112个、生态村7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43个,绿色、生态、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逐步建成。
放大政策红利效应“脱穷境”
对因病、因残、因学、因无劳动能力致贫的,全面落实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群众社会保障全覆盖。一是健康扶贫保民生。全面推行“执业医师+全科医师团队+贫困户”健康扶贫模式,贫困群众签约率达100%;全县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了住院报销“一站式”即时结算,健康扶贫各项政策有效落实,全县贫困人口住院累计7645人次,报销医疗费用3063.1万元,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向慢性病贫困人口发放基本药物1.07万人次、166.48万元。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免费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农业保险等五大保险,实现理赔364.44万元,有效杜绝了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发生。二是教育扶贫促学业。统筹政策扶持、社会资助“两方资金”,建立了“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学生资助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5万人次3802.16万元,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落实1120名教师对1235名贫困学生进行“一帮一”帮教,累计对29名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儿童按照“一生一案、一生一策”严格落实送教上门,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全覆盖、零拒绝”。三是兜底扶贫强保障。按照“兜底线、保基本”要求,对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鳏寡孤独老六类贫困人口,落实低保、五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采取财政兜底、集中供养、入股分成等方式,使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无虑,累计发放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生活补贴金1.84亿元。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摘穷帽”
始终把扶贫扶志摆在突出位置,让群众牢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依靠自己辛勤努力,创造美好生活。一是宣传教育提信心。坚持宣传培训强素质、教育引导提信心,累计举办“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文艺宣传巡演等活动680余场次,宣传各项扶贫政策,讲好身边脱贫故事;大力推进扶志“六法”,在农村设立“道德讲堂”,开展“五不孝”评查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培育文明新风,着力解决不赡养老人、以贫为荣、诚信缺失、等靠要等问题,坚决摒弃“靠著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依赖思想,进一步提振了群众脱贫信心。二是典型示范强带动。通过创业典型带动一批、耐心疏导动员一批、“红黑榜”触动一批,把勤劳致富的鲜明导向树起来,培养树立了“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先进个人”张延刚、“第六届全国自强模范”付凡平,羊肚子菌种植专家崔德印,种菜能手何青山,蘑菇大王张新建等一批脱贫致富典型,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三是爱心激励增动力。坚持把爱心超市建设作为扶贫扶志的重要载体,按照“政府搭台、村组承办、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模式,探索推出了“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的“爱心超市”运行办法,变“送钱送物”为“劳动致富”,全县建成爱心超市57个,47个贫困村全覆盖,进一步提振了群众发展信心,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下一步,宜川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总体要求,大力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切实将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各项脱贫巩固制度机制,围绕产业就业、安全住房、医疗教育、兜底保障、扶智扶志等重点工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