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陕西贡献

2019-12-20 02:48陈小玮
新西部 2019年11期
关键词:汉江南水北调水质

陈小玮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极为不均的国家,水利工程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引水,穿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个流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的100多个城市,是缓解我国北方城市水资源短缺、实现我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占整个中线水源地面积9.52万平方公里的66%。其中,陕西境内的丹江、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的70%。近年来,陕西省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南水北调工作从“保通水”向“保供水”转变的新形式,积极推进汉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区保护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中线安全稳定供水。

调来南水解北方之渴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起因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考虑和决策。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1958年3月8日,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后,中共中央继而下发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强调:“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应加速制定。”“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

然而,關于南水北调工程的争论却长达半个世纪,主要围绕技术、投资、移民、治污四个方面。

1999年到2002年,国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大规模论证。参与“南水北调总体规划论证”的单位包括水利部10个科研教育单位、国务院有关部委14个科研教育单位、沿线7个省直辖市相关部门,召开了近百次的专家会、座谈会、审查会,与会的专家统计下来有6000人次。

这次论证背景与北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状况不无关系。

华北地区上规模的21条河流,90%已经渐渐消失。无地表水可用,就只得用地下水,每年超采地下水60多亿立方米。长期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河流干涸等生态危机。

据北京市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北京连续遭遇干早,与多年平均相比,北京降水量减少了43.3%,地表水的水资源量减少了50%以上,人均水资源总量下降到100立方米左右。北京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为弥补用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有资料显示,与1998年相比,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2.8米,地下水储量超采65亿立方米,每年地下水下降近1米。北京的应急水源不得已成为常规水源,缺水使得北京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大危机。

天津当时的供水格局是:城市引滦为主,地下水做补充,辅之以再生水和海水淡化水,引黄济津做应急;农村生活用水以地下水为主,农业生产用水以当地地表水、入境水为主,地下水做补充。20世纪末,天津连年干旱,不得不7次紧急“引黄入津”。

河北全省每年水资源缺口50亿立方米,如果考虑到生态用水,缺口达100亿立方米。而河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9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2位,也是一个极度缺水的省份。

1999年5月,水利部成立“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了总体规划阶段。

2002年8月23日,国务院第137次总理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自2014年12月南水进京以来,北京市累计接水35.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到1.2, 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低到120毫克/升。最高峰时,北京日用南水量占到城区用水总量的73%,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

南水北调工程带动北京市形成一纵一环水网工程,连通了地表水、外调水、地下水和各大水厂,形成三水联调、环向输水、放射供水、高效用水的首都供水安全保障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在替代密云水库向北京城区供水的同时,利用调蓄工程向水库和应急水源地存水,增加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目前密云水库蓄水已突破21亿立方米。通过压采地下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持续回升,2016年底较同期回升0.52米, 2017年底回升0.26米,有效促进了北京市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和恢复,有力推进了生态涵养区保护与绿色发展。

天津14个行政区的居民也都喝上了“南水”,天津由此从单一“引滦”水源变双水源保障,供水保证率大大提高。

南水北调工程让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等7个城市的1510万人受益,特别是黑龙港地区的400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中线工程与河北省廊涿、保沧、石津、邢清四条大型输水干渠形成一纵四横水资源格局,构建起冀南可靠的供水网络体系。

河南受水区有37个市县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为南水。鹤壁、许昌、漯河、平顶山主城区用水100%为南水,有1767万人受益。河南省依托南水北调构建了长约1000公里蓝色大动脉,纵贯南北,连接起一纵四横的水网体系。

北京、天津等受水区加快了南水北调水对当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换,已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逾8亿立方米。

南水不仅改变了沿线地区群众的饮水品质,还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

近年来,沿线多地多次通过退水闸向地方开展生态补水,累计补水超过20亿立方米,补水河湖生态与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较2015年上升3.16米;天津市中心城区4个河道监测断面的数据显示,水质由补水前的Ⅲ类—Ⅳ类改善到Ⅱ类—Ⅲ类;河北省白洋淀监测断面入淀水质由补水前的劣Ⅴ类提升为Ⅱ类;河南省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安阳市的安阳河、汤河水质由补水前的Ⅳ类和Ⅴ类水质提升为Ⅲ类。

河北永洋特钢产业园地处邯郸市永年区与武安市交界处,入驻这里的9家企业,以前生产全靠地下水。河北省限制地下水开采后,关停了7口水井。为生存和发展,企业申请铺设了一条专用供水管线,以南水作为生产水源。南水不仅保证率高,而且水质好、硬度低,处理成本一吨比原来低了一块钱。南水的到来,让9家钢厂获得了重生。

郑州航空港区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加很快,但位于黄泛区的航空港,地下水储量极为贫乏,只能把井打的越来越深。南水的到来,为航空港的发展破解了缺水的难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年,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成为沿线城市的生命线。

把好出陕水质关

2019年8月14日,在2019年上半年安康市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上,安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沈贵勇发布上半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出陕断面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汉江干流安康全段水质优(Ⅱ类),长安河、池河、任河、岚河、恒河、黄洋河、坝河、旬河、白石河、南江河等主要支流水质优(Ⅱ类),月河水质良好(Ⅲ类),瀛湖、石泉水库水质优(Ⅱ类),2个中心城市饮用水源地和15个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合格率100%,安康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3.5266,位于陕西第一。

安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保持良好的水环境质量,不仅事关300万安康人的饮水安全与身体健康,更事关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局和“一江清水供京津”政治重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始,经过1276公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北京团城湖调节池,即位于颐和园南墙外的一处湖泊。更为形象的一种说法是,一滴南水大约要经过15天才能抵达北京。

丹江口水库因水利工程而得名,这里也是丹江汇入汉江之处。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流经汉中、安康17县,最终从安康白河县出陕西进入湖北。丹江发源于商洛商州区,从商南县流入河南省。作为汉江的支流,与汉江在丹江口市相遇交汇后注入丹江口水库。

“江淮河汉”中的汉即汉江,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

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的河流两岸、湖泊周边、城镇路口、高速入口,处处可见写有“保护河流人人出力,美丽乡村代代受益”“深化河湖长制,共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等大型宣传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面积9.52万平方公里,其中陕西的流域面积为6.2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6%;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陕西境内的丹江、汉江年均入库水量为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总水量的70%。这看似枯燥的数字,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陕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安康属汉江水系丹江口库区上游,水资源富集,河网密度居陕西省第一。汉江在安康市境内流长340公里,占全长的22%;流域面积23535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52.27亿立方米,占全省的29.8%;年出境流量为262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库区来水总量的67.5%,承担着南水北调66%的供水量。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地,还是汉江在陕西的出境市,其水源保护的意义尤为重要。

“先治污后调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一个前提。

为保障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安康痛下决心关停了300余家工业产值近300亿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投资1000余万元在汉江入境、县界和出陕界分段建成了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汉江在内的14條河流25个断面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投资18.6亿元建成21个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和医废处置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2%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39%。这对于一个财政总收入(2014年)仅有65亿元的地级市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7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在安康启动,共计治理小流域139条、4621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32.5万亩,良好的生态使汉江水质常年保持II类标准。

2014年,安康市率先推行“河长制”,相继出台了《安康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实施方案》《安康市推行湖长制实施意见》《安康市河(湖)长巡河(湖)制度》,落实市县镇村四级河长3244名,湖长234名,河道警长965名、湖泊警长188名,划分环境监管网格2206个,落实网格员2206名,建立起了全方位监管机制。安康的“河长制”取得良好成效,受到国家水利部表扬,“三长治河”机制入选水利部评选的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2015年,安康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当初建这个中心时,首先考虑的是安康公路大多沿江而建,假如一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出现意外、掉到汉江时怎么处理?当时安康并不具备快速处理这类意外的能力,于是便与省上协调之后,建成了有交通、环保、水文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指挥中心(下简称应急中心)。

应急中心将安康境内集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1037条河流、1365名河长纳入平台的“网络化”管理体系,统一调度。目前,应急指挥平台共接入485个视频监控点位和108个在线监测点位,建立了重点企业“一企一档”信息库,系统对进出水口的流量、化学需氧量、氨氮进行在线监测,一旦排放不达标,系统便会自动发出红色预警,中心第一时间通知环境监察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到达现场,进行整改。

应急指挥平台通过板块中的河流流域、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14个专题图,对全市的河流、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汉江水质监测断面、汉江沿线重点排放口、重点风险源、重点污染源、尾矿库、汉江沿线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从2015年12月5日运行至今,中心平台共发现和转办视频监控、在线监测超标等异常数据800余起,搜索、转办环境舆情634件;接听12369环境投诉电话21073条;每季度对全市2206名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环境管理员开展一次全面电话抽查并进行情况通报。

应急指挥平台是应急中心的灵魂,它第一时间可调出事故点的视频监控,通知最近的网格管理员现场核实,通过平台及时调度物资联系专家,大大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与效率。中心成立以来,成功组织处置了13起突发环境应急事故,由于处置及时,所有事故均未造成较大以上环境污染。2018年8月,安康市对岚皋县发生的柴油罐车侧翻泄漏事故的成功处置,受到省生态环保厅全省通报表彰。

在陕西省生态环保厅的支持下,应急中心建有环境应急物资库,10县区也分别建有环境应急物资库,主要配备吸油毡、吸油枕、吸油索、化学品吸附等常用的应急物资,同时,市县应急物资储备、调用、管理机制已基本建成,可随时应对处置辖区内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有效提升了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为保护水源地,安康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并保证每一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大保护工程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实施了汉江水资源保护、生态治理、防洪安保等工程,编制了《蒿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瀛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月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瀛湖被列入国家15个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湖泊,实行专项投资保护。安康还投资1.1亿元,对瀛湖库区主航道、主景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网箱进行大规模取缔,共清理网箱31533口,紫阳、岚皋、石泉清理取缔网箱2000余口,瀛湖水质明显改善。

集中治理工业污染。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8个县域工业集聚区和5个“飞地”园区完成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或管网建设,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控,并与省市生态环境部门联网。

对全市36个国、省、市控断面水质进行月监测、月通报。在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建成了水质自动监测站10个,正在建设4个,纳入规划建设8个,全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强力推进“两场(厂)”建设。除江南污水处理厂正在迁建施工外,10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排水达到一级A标准。2018年,中心城市累计处理污水2550.54万立方米,处理率92.31%,处理垃圾156361吨,处理率100%;县城累计处理污水2114.2万立方米,处理率90.76%;处理垃圾197258吨,处理率99.23%。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削减2427.4吨、279.1吨,比2017年增长了145%和247%。全市新建了69个镇级污水处理厂,排水均按一级A标准设计。

创新实施“入境检查、重点护送、出境通报”机制,严格监控境内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

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仅有2.35万平方公里的安康,2.15万都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安康10县区中9个县,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飞地经济”成为安康突破发展限制的有效载体。安康打破县区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项目引导等合作机制,白河、紫阳、岚皋、宁陕、镇坪5个限制开发的生态县成为“飞出地”,将工业开发和招商项目落户于土地资源集中、允许开发的月河川道和安康高新区等“飞入地”,形成“种养基地在县区、加工生产在‘飞地、销售市场在全域”的发展模式。“飞地园区”由“飞出地”与“飞入地”县区合作共建。在利益分配方面,“飞地园区”土地“招拍挂”所得收益全部划转“飞地经济”园区,支持“飞地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期各种税收归“飞出地”享有;飞地经济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产值和各种税收前五年全部归“飞出地”享有,五年后“飞出地”与“飞入地”按7∶3比例分成,形成“飞入地”和“飞出地”实现成果共享的機制。目前,“飞地经济”园区累计投资50.3亿元、落户企业74户,成为全市发展最活跃的板块和最能够吸引发展要素的成长体。

为有源头清水来

汉中是汉江发源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和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

汉江发源于宁强县大安镇嶓冢山,由西向东横贯境内,在汉中的干流长270公里,流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2.3%,占南水北调陕西流域面积的31.3%,占丹江口水库流域面积的20.6%。汉江出境水量126亿立方米,约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87.8亿立方米的近三分之一。

汉中所辖11县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9县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作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水质,对实现“一江清水供北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中关停污染企业100余户、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余户,利税年均减少了17亿元左右。印发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制定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督促全市62户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98台套,重点污染源废水达标排放率保持在95%以上。

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减排项目实施,2018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4.65%和5.37%。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成171家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关停27户小皂素企业和11家小造纸企业,南化公司和西乡精诚公司2户氮肥企业关闭转产,4户重点企业退城入园搬迁工作正在推进。

强化水土保持治理,2003年以来共投入1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80平方公里,81条小流域全部完成治理任务,项目建设完成率和投资完成率均居陕南三市之首。

完成全市11个县区禁养区划定,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80家。推进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备率达到89.21%,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98%。坚持绿色生态水产养殖发展模式,推进养殖规划,实现一级水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水源水库全面禁养,限养区、养殖区无网箱养殖,创建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15家。全面推广化肥减量技术,技术推广率达到80%以上,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推广面积达230万亩,2018年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9.74吨,化肥施用折纯量同比下降1200吨。

地方财政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年均支出高达24亿元。全市11个县区的县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于2013年全面建成投用,实现了县城“两厂”全覆盖,目前日处理污水规模28.275万吨,日处理生活垃圾规模1750吨,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99%以上。沿汉江37个重点镇和10个工业园区两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目前19个重点镇和4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已建成。

汉中市共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2932名、湖长1183名,配备各级河道警长216名,民间河长1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河道保洁员1223名。实施一河一策,在全省率先出台《河长巡河指导意见》。经过不懈努力,汉中市优良水体从2014的97.3%提高到100%,彻底消除了Ⅳ类水。

汉中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的制度、法规。汉中首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立法《汉中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构建起中部汉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带、北部秦岭山地生态屏障保护区、南部巴山山地生态屏障保护区、西部嘉陵江流域水源涵养保护区的“一带三区”格局,还出台有汉中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严格管控生态环境,引导“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

丹江水质是关键

丹江源于商洛西北,流经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湖北丹江口市汇入汉江,注入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量的15%来自丹江流域。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丹江陕西段264公里全部在商洛境内,流域面积达7478平方公里,占丹江流域总面积的44.5%,年均径流量约16.3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前4个月,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郑重宣布占中线调水量70%的陕西所要达到的目标:汉江出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丹江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换言之,汉江Ⅱ类级别保持不变,三年后符合国家要求的“Ⅲ类丹江”水质要提升一个级别,达到Ⅱ类。

丹江是汉江最大的支流,从发源地到流出陕西,均在商洛地盘,其支流众多,长度在2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1条,10到25公里的干沟有79条,1到10公里的支沟有950多条,1公里以下的毛沟多达34000多条。商洛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率先出台了《商洛市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6)》,并明确表示:到2016年末,丹江出境断面水质将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为实现目标,商洛将三年细分为四个阶段:2013年8月底前为动员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2月是整治阶段;2016年1月-8月为提高阶段;2016年9月-12月是考核阶段。之后,又编制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先后编制工业废水治理及重金属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镇村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水污染防治和水士保持项目等数百个项目,对水污染防治进行了全面部署。

商洛市对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一律强制拆除;对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设施进行专项集中整治;对于不能满足总量控制要求、不能实现达标排放、不符合产业政策或规划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批。

为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商洛市“十二五”以来累计关闭化工、矿山等企业78家,淘汰产能42万吨,每年减少工业产值约50亿元,财政减收约4到5亿元,减少就业岗位约2万个,群众减收约3亿元。

商洛7县区全部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厂,10个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辖区内丹江、洛河、金钱河、银花河、乾佑河等9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为治理丹江流域,商洛市共治理小流域16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62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1516.6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2545平方公里,累计投工2430万工日,共完成投资104947万元。治理后商洛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765万吨,阻挡了每年420万吨泥沙流入下游。

生态移民搬迁极大地减少了对生态涵养区水源、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镇安县从2011年起启动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将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农户集中搬迁。到通水前,四年共计先后实施生态移民搬迁9405户34529人,全县共设立大型生态移民搬迁点93处。

退耕还林大大改变了商洛市的生态面貌。据中科院对商洛市“十五”以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商洛市退耕还林仅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净化大气等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每年总价值可折合79.42亿元,为商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为实现“一江清水供京津”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川封幸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皂素企业的龙头。该公司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一方面把淀粉先分离出来使废水中的COD大幅减排,另一方面实行废酸循环利用,大幅度降低酸的用量和残酸的排放量,解决了黄姜加工环境污染问题,为全国黄姜皂素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公司推行清洁生产,环保专项投资3000多万元,将煤、电、水、油、酸的消耗量降低到50%以下,主要污染物COD减排90%以上,节约洗涤用水90%,产品由单一的皂素延伸为水解物、淀粉、皂素、纤维素下游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公司建立黄姜订单药源基地10个,发展黄姜20多万亩,使当地及周边6万多户农民实现增收5亿元。

2018年,商洛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启用全新的智能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厂区、重點排污口、重点环保设施实现24小时监控。如今,商洛已基本建立了包括7个县区、98个镇办和1281个行政村(社区)的三级网格体系,实现网格管理、运行和考核信息化、全程化管理。执法人员随时可以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开展线上巡查,第一时间发现环境问题、处置环境问题。

一种责任与担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调水量的陕西省,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

2005年12月,省人大颁布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2007年11月,省人大颁布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08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陕南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4年4月,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汉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

为全面扎实地落实国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加大对有色、黄姜皂素、造纸、建材行业的执法监督力度,陕西省关闭污染企业240余家,停建和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0余个,黄姜皂素加工企业由109家减到目前的20余家。

同时,实行严格的产业政策管控,具体规定“六个不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一律不批;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特别是污染物排放难以达标的项目一律不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功能要求的一律不批;建设项目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项目一律不批;化工项目于饮用水源地附近、江河两岸,以及人口密集地区、群众搬迁量大的项目一律不批;流域区域内开发规划未进行规划环评的单个项目环评一律不批。

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水保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同时,结合陕西实际,先后启动实施陕南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汉丹江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秦岭主要江河源头预防保护、农村涝池塘坝水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水保重点项目覆盖全流域所有县区,年均治理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抓手,探索“层层设防、分级拦蓄、过滤降解、达标排放”的新模式,在陕南3市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6条,控制污染面积500多平方公里。

以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实现“山青、水秀、产优、民富”目标。陕南三市建成4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4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白河等3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示范带动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陕南28个县(区)民间资本投入近20亿元,建设示范基地17个,治理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在重点治理工程、生产建设项目中推广低空航测等监测新技术,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监督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实时动态监管。

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的要求,陕西将流域水质控制指标纳入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近年,陕西又出台《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2016-2020年)》《陕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不断加大汉、丹江水质保护力度,严格环保执法、加强环评准入、加强环境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绿色循环发展,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

2016年5月16日,陕西省与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共同签署了《开展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行动会谈纪要》,决定在未来五年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六大行动計划,确保汉江水质长期达标。

陕西人可以自豪地说:陕西境内的汉江流域水清如镜,出境水质完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所有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猜你喜欢
汉江南水北调水质
南水北调:曾有三个问题争执不下
用好南水北调征地移民资金
千里之外
汉江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南水北调难几许?
汉江石里的笔墨情韵
观水色,辨水质
观水色,辨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