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胡晓康,王恺婧,黄周青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温州 325015,1.心血管内科;2.超声影像科)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约为3 350万[1],预计到2050年房颤病例至少会增加一倍[2]。目前认为房颤是由一系列心脏疾病引起心房重构的终点事件,随着心房重构进展,房颤逐步从阵发进展为持续乃至永久[3]。有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尤其是炎症标志物与房颤的存在及持续性房颤的发展密切相关[4]。糖类抗原125(CA-125)是与卵巢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在机械应激和炎性刺激后,CA-125由体腔上皮细胞(例如心包膜、胸膜、腹膜和Müllerian 上皮细胞)产生[5-6]。研究表明,心衰患者CA-125水平显著升高且CA-125与心房增大有关[7],可见CA-125可能参与心房重构的过程。研究显示,CA-125水平较高的绝经后妇女新发房颤的风险较高,这表明CA-125水平可能作为预测新发房颤的生物标志 物[8]。然而,尚未见有关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中CA-125水平的报道。因此,本研究分析CA-125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是否能作为预测持续性房颤的生物标志物。
1.1 对象 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642例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39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52例。纳入标准为18岁以上住院患者,明确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参照2018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制定的标准[9]:阵发房颤,发作7 d内自行或干预终止的房颤;持续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 d的房颤。排除标准:①肿瘤性疾病,尤其是女性患者的卵巢癌病史;②慢性炎症性疾病;③慢性肾功能衰竭;④严重的肝功能异常。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收集所有纳入患者的病史、化验、心超等数据,同时计算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评分后累加:充血性心衰1分,高血压1分,年龄>75岁2分,糖尿病1分,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分、血管性疾病1分)。
1.2 实验室指标测定 生化指标包括肌酐、谷丙转氨酶、脑钠肽(type B natriuretic peptide,BNP)均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室测定。其中CA-125使用Beckman Coulter OV-Monitor免疫法测定[10-11]。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和GraphPad Prism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使用χ2或Fisher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A-125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表达水平 阵发房颤和持续房颤患者的CA-125水平分别为8.30(6.00,11.95)U/mL和9.55(6.85,16.40)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99,P<0.001)。性别亚组中CA-125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阵发房颤和持续房颤患者CA-125水平分别为8.20(5.83,11.68)U/mL和9.50(6.73,15.58)U/mL(Z=-3.429,P=0.001),女性分别为8.30(6.30,12.30)U/mL和9.80(7.10,17.80)U/mL(Z=-2.616,P=0.009)。
2.2 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由表1可见,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左房内径、射血分数、BNP、高血压病史、脑梗死及CHA2DS2-VAS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房颤类型为应变量,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左房内径、射血分数、BNP、年龄、性别、BMI、CA-12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除左房内径、射血分数、BNP、年龄、性别外,CA-125水平也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3,OR=1.013,95%CI:1.002~1.024)。性别亚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也提示,CA-125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P=0.046,OR=1.013,95%CI:1.004~1.054;女性P=0.039,OR=1.033,95%CI:1.004~1.064)。
心房重构是心肌细胞对不同“应激源”(包括电压、机械和代谢产物)的时间依赖性反应[12]。心房重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被定义为心房大小或功能的持久变化[13-14]。临床上,心房重构主要是由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展及继发于压力或体积超负荷的心房结构的改变[15]。CA-125在机械应力和炎性刺激后由体腔上皮细胞产生[16-17]。研究表明,CA-125与心衰密切相关,并且在心衰患者中呈现高水平[18-19],这与心衰患者的容量负荷增加相关[20]。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CA-125水平≥9.8 U/mL的绝经后妇女新发房颤的风险增加[8],这表明CA-125水平可能作为新发房颤的生物标志物[21]。目前认为CA-125与房颤存在联系的机制有以下方面:首先,CA-125与多种炎症因子相关,如TNF-α、IL-6、IL-10和IL-1β等[22],而房颤患者总是伴随着低水平的炎症[23],低水平炎症刺激导致CA-125分泌增加。另外CA-125分泌与机械应力有关,持续性房颤患者心房重构程度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显著,心房的大小[24]、容量、体积方面往往大于阵发性房颤者,在心房扩大等机械应力的刺激下,CA-125分泌增加。本研究分析了CA-125水平在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不同,结果显示持续性房颤患者CA-125水平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水平升高是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为生物标志物,CA-125具有许多理论优势。首先,与其他生物标志物(如BNP)相比,更稳定且半衰期更长(4~21 d)[25]。其次,其血浆水平不受年龄、肾功能和BMI的影响[20]。最后,CA-125广泛可用并且比其他生物标记物价格便宜。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缺乏对CA-125水平的动态监测过程;二是我 们的患者没有进行心房活检标本来评估心房纤维化的程度;最后我们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
表1 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持续性房颤患者CA-125水平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更高,且高CA-125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CA-125可能作为预测持续性房颤及其相关预后的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