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9-12-20 22:12
新营销 2019年11期
关键词:茶园茶文化少数民族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茶资源

(一)悠久的茶史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采制饮用茶叶的地区,拥有几千年的茶史。大量的史学文献记载了与茶相关的人文历史,可见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中记载:“茶生益州,三月三日采。”其中益州就是今天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唐宋时期,由于西部藏族人民生活中缺少维生素的摄入,茶叶是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庞大的需求促使一种以茶易马或者以马易茶的贸易方式开始在西南地区盛行,这就是所谓的“茶马互市”制度。云贵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产区是藏区主要的茶叶来源,也是茶马古镇的发源地,茶马茶的流行是这一地区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现象。

(二)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分布着崎岖不平的山地与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中等、有充足的光照和丰沃的土壤条件、无霜期长,这样的自然环境是种植茶叶的天然优势。少数民族地区有峨眉山、凉山、普洱山、蒙顶山等自古以来产出名茶的茶山,茶叶一直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少数民族人民在长久的生活起居中已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各族形态各异的独特茶文化。在喝茶时,沏法各异,如有名的傈僳族响雷茶,彝族和苗族的“百抖茶”等。许多少数民族不仅饮用茶,还将茶叶做成食物,如藏族的酥油茶、怒族盐巴茶、德昂族酸茶、基诺族凉拌茶等。

(三)庞大而优质的茶产业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的主要产茶区,云南的普洱、四川的竹叶青、贵州的都匀毛尖等在全国都有很大的知名度,拥有大面积的茶园与工厂,产品销往全国以及世界各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茶园的建设也在逐步兴起。例如,云南省2018年统计全省茶叶面积630万亩,采摘面积600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20多万亩,全省有机茶园面积45万亩,茶叶总产量39.83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843亿元。这些产业基础都为融合文化与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少数民族地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缺乏开发意识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产区主要集中在偏远落后的山区,这些茶叶产地没有对现代旅游发展模式和茶业旅游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少数民族地区茶产地至今还集中于茶产品的生产和出售。这些地区远离工业污染,过度将重点放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发掘而不注重人文因素,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却是茶旅游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我国的茶文化资源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具备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将茶产业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的意识。例如,虽然拥有广袤的茶园以及“竹筒茶”这种特色茶叶和傣族特有的茶文化,却在旅游开发中过度注重自然景观和“泼水节”的开发,没能将茶产业、傣族茶文化与当地旅游相结合。

(二)设施不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落后偏远的山区,建设基础设施的能力受到地形地貌的制约,导致这里茶旅产业融合开发中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必备的基础设施,交通不便和可接近性差,许多山区甚至还没有能够通车的公路,这对茶旅游的开发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经济水平落后,财力弱,难以吸引投资,旅游开发的资金不足,难以建立起健全的基础设施。这里有大片的茶园和品质优异的茶叶,却因为缺少发展旅游所必需的机场、公路、宾馆等公共设施以及茶艺馆、观光茶园、茶商品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开发旅游有很大的难度。基础设施的缺乏是开发茶旅游最基础的也是最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品牌意识不强

中国茶叶种类繁多,每一种茶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口感与特征。但我国茶叶营销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数种类的茶叶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有的茶叶种类甚至沦落到了茶农因卖不出去滞销而舍弃种植的地步。这种现象不仅是因为茶叶本身产出的质量不过关,还因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消费心理学说,人们所产生的购买动机不仅取决于商品的质量,而且取决于该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地位。茶作为一种有形的商品与无形的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产物,拥有杰出的品牌定位,不仅能够提高茶产品的销量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茶叶品牌效应和当地旅游形象融合也对当地旅游业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合理地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就必须打造出响亮的、具有少数民族区域特色的茶旅游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和独特的民族茶文化魅力,才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茶旅得到稳定而长足的发展。

(四)缺乏特色,形式单一

近年来,许多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茶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开展了许多相关活动逐步进行开发,但却一直没能实现有机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模式大同小异,通常情况下只有采茶、销售茶产品和茶艺欣赏等停留于表层的旅游活动,特别是没有注重民族茶俗这一方面,形成民族旅游营销模式。

三、少数民族地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一)发挥产业优势,以茶促游

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已经建设了许多生态有机茶园,风景如画的茶园令许多游客心神向往,不仅有原始手工做茶的加工厂可供游客亲自体验,更有许多有机茶叶加工厂目前已经采用了先进的加工方式吸引游客参观。政府应当以茶为切入点,结合产业优势,搭建文化旅游平台,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旅游业,进一步扩大茶产业的影响力。

(二)丰富茶旅游产品

茶园观光、茶艺表演等没有突出特色、可替代性强的旅游产品并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优势,在这个多元化消费的时代,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模式迫在眉睫,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做出了尝试,例如,南糯山举办的哈尼族斗茶与民歌结合的比赛,“世界眼光看云南”的媒体活动,以及各类茶文化经济讲座,都是吸引人眼球、丰富旅游产品的渠道。

(三)宣传建设同步,打造品牌线路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旅游大多是茶农或者乡村自发组织的,未能形成整体规划,也未能形成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外界对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的了解很少。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网络营销、会展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从而打造地区茶旅品牌,提高当地茶旅的名声和档次;并且整理结合当地的茶产业资源,将其茶产业做大做强,持续建设高标准生态绿色茶园,改造现有茶园,建设现代化的绿色茶园,从而为发展茶旅创造良好的先行条件。

(四)传承少数民族习俗,建立旅游健康形象

几千年来,少数民族人民在常年的茶叶种植、品饮、贸易活动中,对茶叶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他们的制茶工艺和习俗在交流中互相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一直沿袭到了今天。他们将茶看作“上通天神,下接地鬼”的神奇饮品,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在长期与茶共生的日子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吃茶、喝茶的习俗,例如,哈尼族的“土锅茶”,傣族的“喃咪茶”“竹筒茶”,拉祜族的“烤罐茶”,等等。我们在开发当地旅游的进行过程中,要将这些习俗尽力保留,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旅游形象。

四、结语

少数民族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推进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不可缺少的手段,是文化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开发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注重生态资源、产业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结合发展,以实现三产结合发展的格局。

本项目受到西南民族大学创新项目资助,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19SP277)。

猜你喜欢
茶园茶文化少数民族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