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文贺,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在新形势下,企业政工管理过程中的专业性人才匮乏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领域人士足够的重视。不论是从专业性人才的数量来看,还是从专业性人才思想政治水平来看,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也需要加强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建设,从各个方面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专业性人才的缺乏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政工管理机制,以至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受到限制,完善企业的政工管理机制需要引起新形势下企业领导层足够的重视。之所以企业缺乏完善的政工管理机制,主要是因为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未能对政工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积极的制定并完善政工管理机制。上从企业的领导者,下至企业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完成效果差。殊不知,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需要顺应形势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出并完善政工管理机制,工作人员也要从思想意识层面随环境和体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总之,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是新形势下企业政工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引起企业相关人士足够的重视,在今后,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更多的层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上文主要分析了企业政工管理中存在的专业人才匮乏和缺乏完善的政工管理机制两个方面问题,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的策略。
加强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大多数的企业工作人员在上岗前都会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培训提升一下文化素养。但是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侧重于对员工的实践能力的培训,缺乏对员工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在新形势下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员工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需要指出的是,仅仅对员工队伍素质的培训是不够的,还要引入审核环节,对员工的服务态度以及思想道德进行考核。针对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与此同时,在企业对员工队伍培训时,员工自身也要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加强政工管理制度的建设。伴随时代的发展,企业政工管理中也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制定政工管理制度,健全奖惩分明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有了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受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调动了员工的工作干劲,有助于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讲,企业对工作人员的任用标准进行确定,并最大限度的使之合理化。同时,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推进企业政工工作管理制度的创新,提升员工的整体素养。
激发创新工作建设。企业工作人员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下,都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推动工作人员的工作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趋势迫在眉睫。众所周知,传统的工作方式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尽量避免误差的发生,相关行政管理主体应该与行政管理工作展开有效的互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济效益工作中,充分彰显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工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进工作手段的完善,利用现代图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把思想道德工作落到实处,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创新政工工作方法。通过企业内部板报或者期刊,以及座谈会、专项会议等传统方式开展政工工作,工作效率低,且不能满足全体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心理需求,使用不当时还会引起员工对政工工作的抵触心理,可以说传统的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为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应当积极探索、创新政工工作方式,以此调动员工配合、参与政工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政工工作效率。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媒体平台开展政工工作。如建立企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中向员工推动企业相关消息,或是利用微博向员工宣传身边的先进人物、事例等,以此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总之,加强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加强政工管理制度的建设以及激发创新工作建设是新形势下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策略,还需要相关的专家学者从更多的层面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企业政工管理方式中依然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和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企业相关人士足够的重视。在今后,还需要从加强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加强政工管理制度的建设以及激发创新工作建设三个方面,加强新形势下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的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企业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为企业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1]田宝宏.新时期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的路径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12(20):55-56.
[2]范晓雷.基于新时期下的企业政工管理模式创新方向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7,9(8):66-67.
[3]闫明泉.关于新时期企业政工管理模式创新方向的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23(11):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