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便于采取相应的策略。
刘海云、余道先(2007)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强弱,并测算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进口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总体竞争力较弱,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逆差成逐步扩大趋势。韩玉军、王晓(2007)通过描述1998—2005年主要国家服务贸易TC指数,大部分年份我国呈现负数状态,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TC指数在逐渐增大,但与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西班牙等相比,差距较为显著。许志瑜、张梦、马野青(2018)通过测算分别对比中国与欧美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亚洲国家(日本、韩国、印度、西班牙)、欧洲国家(意大利、荷兰)的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指出我国服务贸易在IMS上表现出一定的额竞争力,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偏低且缺乏获利能力;TC指数、RCA指数均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别很大。姚战琪(2018)通过测算1980年至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发现,1978年之后,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但自1992年后仍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不断扩大,通讯服务、金融业和保险业、运输业、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指数长期为负,发展滞后,致使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总体竞争力不强。
陈虹、章国荣(2010)指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外学者日益关注一些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的服务部门,从特定部门(如金融、通讯、旅游等)的角度来探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Philip(1998);Subramanian(2001);Hichens(2004)等主要研究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此后,国内学者从金融服务、旅游、文化等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大量研究。
金龙布(2019)指出从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也展现出独特的市场特点,即贸易规模不断增大、逆差持续、贸易对象过于集中等。胡晓芬、厉新建、漆家进(2016)旨在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巨额逆差问题,认为旅游服务贸易巨额逆差的主要来源不是旅游而主要是留学费用、购物和博彩,并指出旅游购物是我国出境旅行消费中最大的支出项之一。对于巨额逆差问题,需要提升入境旅游竞争力。冯毅、石瀚文(2017)采用IMS、贸易竞争力指数测度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指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符,我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与美国、英国、德国相比位居劣态;而我国文化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长期为负,持续逆差,相对应的是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
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但在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服务贸易发展与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虽有进步但相对滞后,因此,可多维度地借鉴国外的服务贸易政策经验,合理订制我国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王拓(2016)通过探究了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并对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行策略性地思考,即降低市场准入限制,通过竞争机制提升贸易出口国际竞争力;健全市场化创新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推动新型服务业发展;优化监管措施和结汇方式,鼓励电商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并积极引导大型电商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设立实体店,增强我国跨境电商的国际竞争力。张艳、付鑫(2018)在OECD服务贸易政策数据库的基础上,基于服务贸易限制措施的视角,全面比较研究了中印两国主要服务行业的服务贸易政策,进而为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即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电信行业应在借鉴印度电信行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竞争促发展,不断提高中国相关服务行业的出口竞争力;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进一步开放外资所有权和其他市场准入限制;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多维服务开放体系;完善发展体制,培植创新动力;扩大文化领域的服务开放,助推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李西林(2017)指出从服务细分领域看,服务外包既涵盖中低端领域,又包括高附加值领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服务外包市场,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的高附加值领域将成为重中之重,进而增强全球资源及产业链整合能力,顺势带动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升级,倾力打造全球知名的“中国服务”品牌。李俊(2018)指出必须充分认识服务贸易在建设贸易强国中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通过总结美、德、日三大世界贸易强国的发展历程,总体来看,服务因素是我国与贸易强国的主要差距。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强国建设的举措建议:宏观方面,要制定服务贸易强国的顶层规划,在服务贸易联席会议之下推动文化、旅游、金融、运输、建筑、知识产权服务贸易强国等具体领域的强国进程;微观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批综合性的中国服务品牌企业,并选择在旅游、建筑、金融、互联网、中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品牌企业,提升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目前大多学者采用多个竞争力指标多维度来分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状况,但这些指标实质上是在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表面化分析,更多的是在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却没有更加深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实质剖析”,得出的结论存在很大的趋同性,且更加全面的服务贸易综合评价体系硕果仅存,布局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模型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更加倾向于从国家层面出发来研究整体或者细分行业的状况,而对涉及省市、县区等微观区域的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则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这样提出的政策或许具有宏观性而缺乏微观层面的实际可操作性,“木桶原理”也告诉我们这样不利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关于服务贸易政策大都具有理论性,我认为可以从服务贸易各个细分行业出发,探索各个行业竞争力的根源、影响因素,对症下药,丰硕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