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娜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 116044 )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储备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则是社会人才的主要群体;多年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实践发现,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能力和觉悟的欠缺是影响其就业效果的主要因素,且许多国资委、央企以及上市公司等优秀企业都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当成重要的考核目标。下面,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入手,探索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养的途径,从而为就业成功提高辅助性的帮助。
在就业指导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就业工作的首要环节;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让学生在面试中表现的游刃有余,脱颖而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知识技能都是就业后所必须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起到了岗前培训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工作后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素养都可以得到普遍的认可。再者,经过社会调研发现,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基准道德水平呈现出逐年递降的趋势,社会许多行业在校园招聘中也是表现出了较强的不满;由此,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便迫在眉睫。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得以提升,树立起奉献社会、爱岗敬业、踏实工作、积极向上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素养,并且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遵规守纪的综合性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且高质量的人才群体。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普遍存在理论灌输为主、实践渗入为辅的现状,且许多高校里,多数老师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一成不变的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授课的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严重缺乏创新性。而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就业现状,和就业后的发展趋势,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元素则可以为基层就业提供有利的引导;这就要求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三观价值的养成、道德修养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途径、学生就业精神和就业意识的养成等途径入手,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并且从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入手,为其源源不断的提供创新性元素,为基层就业指导提供多样化的指导。
当前,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仍以知识传输为主,严重忽视了思想道德类、能力培养类以及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培养,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认知不足,普遍把较多的教学精力投入到公共必修课程、学分选修课程以及专业技术课程方面,留给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严重不足。其次,基层就业指导中,老师也并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就业心理需求,只是简单的按照专业、籍贯、性别等基础性条件进行推荐或者引导,并没有发挥出学生的特长和长处,从而造成了就业现状与学生的就业预期心理需求严重不符,这又是就业现状不满的主要原因。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化和边缘化;使得思想教育过于形式化,并未发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作用,帮助学生缓解就业中的压力,提升心理素质。
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趋势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参差不齐;由此,多数高校也逐渐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但是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效果并不好。首先,许多就业老师并非本专业出身,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严重不足,在课程设计中,难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就业综合表现和能力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教材中的陈旧知识作为主体,并没有充分结合当下的社会时事政治,使得课程开展仅仅围绕课堂,束缚了学生的视野,学生也难以接触到社会上与就业有关的实时信息,没有起到对基层就业的帮助。
首先,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灌输缓解心理压力的理念,及时补充社会上新生的行业和领域行情,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充分看到良好的就业前景;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该改变过去重视知识、轻视就业契合度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在特定的时间,而应该在思修、毛概、马克思主义、近代史纲要以及各类专业课程中涉及思想道德知识的传输,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步更新到教学大纲中,获得足够的重视。最后,更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目标,就业目标的制定应从兴趣爱好、特长特点、能力素养、专业匹配度等多方面入手,使得目标更趋于现实化,且及时了解专业就业现状,从社会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修正和完善就业目标,确定正确的指引。
多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较弱的心理素质,且多方面能力素养都难以满足招聘企业的招聘要求;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引导学生踏实做好涉及就业的点滴小事,树立脚踏实地的态度,并且以企业的招聘要求为对照,及时弥补自己的空白和欠缺、不足,迎合就业要求。其次,还应该养成良好的自信心,端正态度,树立知难而上的信念,以最佳的状态、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信心等接受各种挑战。
高校就业指导中,应该注重基层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就业效率、就业满意度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