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四新
(周口市川汇区福利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现阶段,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降低事业单位经济成本投入的同时,提高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事业单位的发展也会融入市场经济中,通过将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相结合,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事业单位对其内部的固有资产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主要包括内部图书、内部家具、内部档案等,并且,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使用频率较低,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甚至,部分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处于闲置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价值,从而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实际管理效率,并且,这种事业单位内部固有资产的浪费现象,会造成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事业单位内部仍旧存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和谋取私利的现象,这也会导致内部固有资产受到严重损失。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的固有实物资产由实物资产部门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实物资产台账;而事业单位的固有财务资产由财务资产部门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财务台账。但是,在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中,由于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混乱,导致相关资产台账存在矛盾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
例如,事业单位缺少定期的资产台账对比管理工作,导致台账中相关数量与单位内部相关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管理工作时,仍旧采用传统的资金管理方法。由于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以及受到市场发展因素的影响,导致事业单位无法独立进行经营。所以,在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中,会存在资金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例如,在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中,现金的结算金额为1000元,超过1000元的部分要通过单位内部财务账户进行转账支付。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工作中,将1000元作为现金结算的限额缺少实际的操作性,这也使得部分事业单位为了简化管理操作流程,不仅可以使用转账方式支付,还可以使用现金方式支付。
现阶段,在事业单位资金支付管理规定中,当时支付金额超过规定的限额时,要向上级领导部门提交资金支付申请,经过领导审批之后才能进行资金支付,甚至,部分单位会选择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了资金支付的签字审批流程,从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不到位。
事业单位的相关活动经费都是国家财政拨款,这会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缺少工作竞争意识、财务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意识,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降低。
例如,债务风险,部分事业单位缺少资金投资强度,导致这些事业单位会选择举债的方式,来扩大事业单位的生产和发展。这种方式会提高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以及降低事业单位的资金周转效率,从而影响事业单位的负债偿还能力。而且,事业单位的负债偿还能力有限,而外部环境无法对事业单位的相关贷款进行管理,导致这些负债只能由国家偿还,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债务风险增加。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要满足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因此,事业单位要做好其内部的经济管理工作,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结构的同时,提高这些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制定规范化的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流程,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并且,事业单位要明确资产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且职责清晰。同时,为了提高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管理效率,要制定固有资产的配置标准,并且,要针对报废的固有资产,及时办理相关的报废手续,避免事业单位固有资产出现超编配置的现象。
其次,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责任的考核制度,要将具体的责任划分到每个工作人员,并且,要安排固定人员管理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避免出现固有资产空挂的现象。如果,相关管理人员调离岗位,那么,要做好相关的固有资产交接手续;如果,人为因素导致固有资产遭到损坏,那么,要加大惩处力度,不仅要赔偿相关设备,还要追究其相关责任。
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不仅要事前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还要事中对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在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够持证上岗。同时,事业单位要加大资产检查力度,保证相关规定制度的有效落实。
预算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不仅要严格控制预算编制环节,还要严格监督预算执行环节,通过预算反馈,实现对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实时监督等预算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事业单位要注重建立完善的预算监督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其内审作用,并且,要严格执行预算监督评价体系,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在制定预算监督管理制度时,要让多部门参与制定过程,如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并且,要注重预算信息的共享性,能够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公示,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因此,为了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问题,事业单位要注重强化内部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其专业技能,在实现财务风险有效防控的同时,提高事业单位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首先,要积极转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帮助工作人员意识到经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提高他们的工作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例如,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相关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在明确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的同时,要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及时控制财务风险的扩散影响范围。
其次,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预防能力,尤其是在信贷资金管理方面,要将其划入合理的财务管理范围。例如,在进行信贷资金管理工作时,要对相关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在了解自身负债偿还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贷款金额和贷款期限,从而提高事业单位信贷资金管理的工作效率。
最后,要做好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指标的对比工作,正确地识别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并且,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风险防范,通过构建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来监督管理事业单位运行的全过程,从而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科学管理和定性管理,逐步向动态化管理方式发展。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对内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例如,大部分事业单位对其内部管理工作缺少规划性,部门之间进行分别管理,这也使得资产管理工作具有分散性,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实现集中管理。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内部硬件设施的建设,还要加强内部软件设施的建设,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例如,局域网建设、计算机设备等都属于硬件设施,而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等都属于软件设施,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开展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在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利用率和资金周转率的同时,降低其内部资产负债。因此,在进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对其内部的固定资产和成本预算进行管理,通过强化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来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其内部的经济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