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富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桥巩镇中心小学,广西 来宾 546114)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儿童的未来发展需要从小进行训练和研究,而初级阶段中,是学生形成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作为一门学科的特殊教育意义,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对社会道德和社会学习的理解,有必要找到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在小学德育教学的效率。
首先,小学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热爱自己故乡的教育、立下远大志向努力成才的教育、爱国教育、热爱和关心集体的教育、孝顺父母长辈的教育、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养成文明习惯的教育、热爱环境和劳动的教育……我国教育长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德育教育从内容和手段的运用方面都比较片面,难以满足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客观需要。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很少深入挖掘德育教育的元素,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重复一些古老的故事,不能结合课本内容和当前社会的例子来教,因此,长期看来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
在新课程的视角下,教学的改革不只是课堂改革。众所周知,在素质化教育改革中,开始的第一步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去的模式比较单一,并且十分枯燥,这都导致学生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刻不容缓。只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符合教学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只顾思想教育,不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把学科教育学变成纯粹德育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要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重视他们的情感和人生观。贯彻和实施教学目标过程,渗透德育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将其有效结合,要主动挖掘和学生学习存在着相关性的内容,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从而渗透德育教育。同时,需要将现实的生活作为基础,了解自己的学生,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并且鼓励学生都能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前期,就需要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吃透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教材只能够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因此,只有在彻底掌握和深入分析教材之后,才能够掌握教学的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灵活教学。同时,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和社会的一些实际现象进行结合,或者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制定课程教学的目标,形成有效的课程设计。小学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讲文明,懂礼貌”相关的礼仪知识,增强文明意识、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让小学生看到各种场所文明礼仪的视频,让小学生爱上礼仪,让小学生在内心形成良好的行为标准,并且在班会上表扬有礼貌的小学生,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效仿的榜样,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逐步塑造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
在小学学习时期,学生都处于好奇心正强的时期,他们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使用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利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采取这些方式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将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另外,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例如,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亲近大自然的形式,向小学生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然后让学生代表说出维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最后带领小学生自己制作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随手关灯等环境友好生态标识。同时,小学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帮助小学生养成生态文明意识。
为了促进小学德育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推动学校课程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满足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要加强专业素质建设,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