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玉
(河北省唐县都亭乡李家庄学校,河北 唐县 072350)
素质教育强调“以生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但由于我国老师对素质教育观念的实质把握尚不准确,一味追求新理念,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学习差异性,教学理念尚未能完全转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未能得以体现。新课改在不断深入与推进中遇到许多问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成为普遍现象。可见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下教育从事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以最大限度地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七至十二岁,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一些深奥、抽象的概念与例题难以理解与掌握。考虑到这一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数学学习有更深刻、更贴切的认识。同时,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活力,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例如:在执教“观察物体——镜面对称的特点”一章节时,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自带一枚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下周围的事物(物体、人、数字)在镜里的成像,这时有的学生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镜子里面的数字倒了。趁机教师可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追问:“为什么倒了呢?上下倒了?左右倒了?”一步一步引导着学生思考与学习,就很容易让学生掌握镜面对称特点。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还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让镜子里面的数字还原回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与探究,会有学生发现使用两次镜子成像原理就可以将数字还原。这种教学内容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理解与掌握新知识,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愉悦、和谐、民主并具有智慧的数学课堂,情境设计最重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趣味性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通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勤于动脑,在问题创设中拓宽知识视野,启发学生思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潜力,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执教“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昨天晚上小花一家在快餐店吃了比萨,饭桌上爸爸将一张比萨分成了八块,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那么同学们爸爸和妈妈吃了多少张比萨?学生与生俱来对吃的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不会产生抵触心理。这一道与吃有关的问题自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跟随着教师的脚步一起学习。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学生课前预习过,会给出4/8张比萨、1/2张比萨。对给出这两种答案的学生继续提问:为什么是4/8或1/2?可以告诉老师原因吗?学生会给出自己的见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导入教学内容,讲解分数加法的含义与做法。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数加法的方法给出减法的含义与做法。这种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了和谐、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还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每位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深入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素质教学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内容,重点落实“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彻底转变教师在学习中地位,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教育改革,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教育改革中学校要强化教师的知识机构,定期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抽查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否符合党的要求,并设立在职进修培训机构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建立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服务于学校与学生,共同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而努力。
总而言之,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每一节课都应当做到有效教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民主兴盛的战略资源,可见数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教育实践者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