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河北省唐县北店头乡北店头小学,河北 唐县 072350)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创新为重要特征的时代,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竞争的日益激烈,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打造具有创造性的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之一。
创造性课堂实际上指的是创造性的使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使用指的是智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候体现出来的创造性的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经过筛选的教学内容。常规知识课堂也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但是在在创造性课堂上对学生的培养重点是学生创造力、思维力的培养,不再是知识教学和能力教学的笼统套称,因此,不管是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体现出一种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学生方面提出来的,一方面来自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一方面也来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现和思维习惯的养成。在今天的社会,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具备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典型特征,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也必须表现出来创造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锻炼慢慢培养出来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遇到难题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前人留下的方式方法,这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非常大的助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老师在《“番茄太阳”》的字词教学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写一写辨析两组同音词,分别是 máng( )童和 máng( )碌,清 cuì( )和青 cuì( )。 在学生们都能写对的基础上,老师用通俗而准确的解释帮助学生对“盲”和“忙”产生语义记忆,把“盲”解释为“失去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忙”是指“失去自己的心,一点空闲也没有了”,这样的意义识记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又提高了词语保持的持久性。在分辨“清脆”和“青翠”的教学环节中,老师提供一个特定的语境:“一片( )的竹林里,传来一阵( )的鸟鸣声。分别选择哪个词?”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找到新知识与已有信息的关联,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势必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而要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踊跃思考,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的第一阶段,课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不断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活跃性。第二阶段,教师再次抛出一个问题:“盲童安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并结合文本进行回答。”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是活动中的学习,其中活动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活动是学生主体亲自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其中亲身体验,获得独特的体会;另一方面,有了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语言运用才有内容和根据。换言之,语文知识和能力就是传达独特体验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蕴含的知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教学方式,要因时施教,机智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书面语表达具有简单、琐碎、随意等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低年级写作与中高年级的过渡与衔接,低年级语文写作就必须要迁就学生的口语特点,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心里想什么、嘴里说什么、纸上就写什么。教师要将文本中所蕴含的道理延伸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走进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去体验,引导他们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比如,春天来了,让学生们说一说、写一写柳树,虽然柳树对于小学生来说屡见不鲜,但他们是否真正认真地观察过、思考过,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基于此,教师可将课堂搬向课外,让学生亲眼看看路旁一排排的垂柳,亲自体会一下杨柳佛面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延伸:
师: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舒适、优越的环境中,会成为一株什么样的柳树啊?
生:(异口同声)柔弱的。
师:柔弱的,柔美的,就像这路边之柳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这也是一种美。但万一很不幸,我们处于一个如青海高原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甚至是绝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生:(大声)我们应该抗争。
师:请你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和想到的柳树说一说吧,然后把自己所说的写成一段话。开头可以这样写:如果我们身处困境甚至绝境,那么——
学生交流后回答:如果我们身处困境甚至绝境,不要抱怨命运,也不要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虽然命运给予的可能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但我们也要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人生的辉煌。
创造性的教学不仅表现为促进学生积累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表现为“四两拨千斤”似的沟通课堂内外,达到以一知十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迁移到对人生的感悟中,或将在文本中悟到的人生哲理迁移运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导之以行,进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