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准格尔旗第三中学,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在上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的时候,我正努力地分析作者几次流泪的情节,试图让学生理解作者被父亲的所作所为而感动的情绪。正在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朱自清流泪并不是因为他被父亲感动了!”他的话让我一怔,我示意让他继续说下去,他说:“朱父的在信中说他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作者伤感的应该是这个,因为年轻时的朱自清和他父亲的关系并不好,所以后来才有了‘不相见有二年余’的说法,而年轻时的朱自清特别看不惯他父亲,比如课文中为父亲送行这一情节,他看不到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父亲的‘迂’,然后催着父亲早点走吧!”“那为什么朱自清在看到父亲离开之后,哭了呢?”我问他。他声音提高了八度,眉毛都扬起来了,激动地说:“那也是因为他看到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老态,想到‘大去之期不远呀!’”我细细琢磨孩子的话,觉得还真有道理。后来细读了朱自清的《匆匆》,更是认同这一观点。我隐约发现,在朱自清的内心深处,是有这么一处柔软的地方,那便是对岁月流逝的伤感,对亲人离去的悲伤。我被自己的发现吓了一跳!从教13年,我有几次用心倾听了孩子的发言,用自己的心去研读文本呢?这样鲜活的解读竟然从来没有过!
新学期开始了,捧着崭新的部编版教材,我告诉自己:用“心”倾听,用“心”感受,探寻最鲜活的东西!
古诗单元上完了,用了两个星期。这两个星期我没有对教材文本做什么分析,只是布置每节课的任务听学生叽叽喳喳:交流作者背景情况,交流对诗中意象的感受,然后参照注意事项组内朗诵、点评。最后以组为单位,出自己的“诗集”。几颗小脑袋凑在一起,设计“诗集”的版面,咬着笔头苦思冥想,只为找一个贴切的词让自己的那首小诗尽善尽美。“诗集”终于诞生了,几个人簇拥着组长兴致勃勃地来到办公室,小心翼翼地把“诗集”捧在我面前,眼睛里闪着光!看着那些绝妙的创意,读着那一首首虽稚嫩却鲜活的小诗,我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幸福,也更加明确了“倾听”和放手的意义。倾听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激励他、帮助他,你会塑造一个有灵魂、敢想敢拼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一定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说到这我想到了之前听到过的一个小故事,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姑娘,老师让画一幅画,小姑娘兴致勃勃地拿起她最喜欢的粉色画笔画了一条漂亮的粉色
小河,河里游着五彩的小鱼,太阳发出红色的光芒,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诞生了。当她满怀希望地把她的画交给老师时,老师却告诉她画错了,小河怎么能是粉色的呢?热情的火苗瞬间被冷水扑灭,阳光灿烂的日子瞬间阴云密布!小姑娘发光的眼睛瞬间暗淡……回到家,妈妈看到女儿哭红的眼睛,问了缘由后,把女儿领到了卫生间,打开了水龙头,让女儿看看水是什么颜色的,然后又让女儿观察水在不同颜色的容器中不同的颜色,女儿明白了,原来水的颜色竟然可以如此千变万化!孩子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
教育不是武断地下结论,不是着急地宣布答案。教育是张开倾听的耳朵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真理的过程。
我是老师,也是妈妈,我努力践行做一位好老师,我也在努力尝试做一个智慧的妈妈。
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我的一根弦也自他踏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绷紧了,我生怕他跟不上大部队的脚步,为他制定了“精密”的学习计划。每天雷打不动放学先做作业再玩这是肯定的,但往往做完作业之后天也黑了,小朋友们也回家了,他只能惋惜地叹一口气跟我从单位回家。那一天,我把儿子接到办公室,儿子刚摊开本子不久,就被一阵嘹亮的呼唤惊了一惊,原来是他特别好的一个小伙伴找他来玩,小伙子旋风一般来到儿子面前,满脸红光,邀请儿子一起玩什么游戏。我心想坏了,这么一来,即便不出去,心也早飞了吧!我看着儿子期盼的眼神,答应他玩20分钟,赶紧回来写作业。儿子雀跃着跟着小伙伴飞奔而去,留我在办公室陪着他的作业。20分钟到了,他没回来。夕阳坠到了山尖上,仍然不见他的身影。我去楼道里一遍一遍地张望寻找,也终不见他。眼看着天渐渐黑下来,我焦躁的情绪也开始猛涨。终于,他回来了。满头大汗,要水喝。看着他涨红的脸蛋,我的气也渐渐消了一些,作业只能回家做了。他一边收拾书包一边神采飞扬地说:“妈妈,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下午!”我呆住,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是该听听孩子的内心了。他的幸福如此简单,而我对他的愿望却总是视而不见。那一天,儿子的作业完成得特别好,也没用督促。就像《非暴力沟通》里边讲的,只有自己的需要被满足了才更有能力去提高自己,照顾别人,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就像小动物,力量有限,你给他什么样的生活他便拥有怎样的生活。
用“心”倾听,听到孩子们的想法,让他表达;用“心”倾听,听到孩子们的愿望,把尝试的机会给他;用“心”倾听,听到孩子们的需要,满足他!信任,孩子会回报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