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星,朱 军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ith stenosis,DLSS)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腰椎畸形,黄韧带增厚,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所致。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占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6%,对于症状严重、保证治疗无效的患者常需外科干预,而在手术指征的选择、减压范围的大小、融合节段的长短、近端及远端融合椎的确定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争议。特别是Cobb角>30°的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常伴有下肢根性症状及明显腰背痛,病情复杂,不同患者病变各不相同,外科治疗不易统一标准[1],个体化手术显得尤为重要。大坪医院脊柱外科自2011年5月—2015年9月采用个体化手术,即:精准减压、适度矫正、固定融合等,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8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平均年龄64.5岁(54~76岁),术前平均病程4.3年(2~15年);纳入标准:(1)腰痛症状明显;(2)具有典型的根性神经症状、马尾症状或间歇性跛行;(3)影像学显示Cobb角>30°,椎管狭窄或根性压迫责任节段明确(4)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本组伴高血压19例(40%),心功能不全11例(23%),糖尿病16例(3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19%),严重骨质疏松18例(38%)。
1.2 影像学检查 患者均摄正侧位、双斜位、过伸过屈位片及腰椎CT、MRI检查,术前冠状位Cobb角平均37°(30°~47°),腰椎前凸角平均27°(8°~44°)。术前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明确致压间隙,椎管狭窄间隙,显著畸形节段,侧方或旋转不稳节段。
1.3 手术方法 根据不同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术前制定详细个性化手术方案,包括减压的责任节段、适度矫正畸形,固定融合的范围等。采用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位,术前透视定位手术节段,取后路正中切口,首先按计划植入椎弓根螺钉;然后行责任节段的全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扩大相应的神经根管、侧隐窝;对于椎间盘突出造成的压迫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伴腰椎滑脱、侧方或旋转不稳的节段行椎板及椎间盘切除、椎体复位、椎间融合;对于侧凸明显的节段,通过小关节松解、椎板切除、调整融合器放置部位、钉棒的撑开或加压等方法矫正侧凸畸形;对于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据术中情况行Ponte截骨;并适当恢复患者腰椎前凸;未行椎体间融合的节段行腰椎后外侧融合;对于骨质疏松较重的患者术中选用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尽早开始行下肢功能锻炼,并采用弹力袜,肢体气压治疗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根据引流量拔除引流管,约术后5~7天戴腰部支具下床活动,3~5个月去除腰围,逐步恢复日常活动或工作。
1.5 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评分和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3]评分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ODI包括10个方面,每个方面有0~5分6个选项。判定标准,优:ODI改善率>75%,良:ODI改善率>50%~75%,可:ODI改善率>25%~50%,差:ODI改善率≤25%。临床症状改善率=(术前ODI指数-术后ODI指数)/术前ODI指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VAS评分、ODI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0~290 min,平均192 min;术中出血450~2200 mL,平均1552 mL。固定节段4~9个节段,手术减压1~4个节段,上端固定在T9 6例,T10 29例,T11 6例,T12 4例,L2 3例,下端固定至L5 38例,S1 10例,术中选择性应用骨质疏松螺钉11例。
本组48例,平均随访29.5月(12月~48月),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图1)。ODI改善率,优16例,良23,可6例,差3例,优良率81%。术后患者有4例出现神经根症状加重,随访3个月均恢复;3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伤口浅层感染,经抗感染换药处理治愈。
表1 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比较
图1 患者,男,65岁,主要表现为腰痛伴间歇性跛行;术前冠状面Cobb角38°;腰椎后凸角10°;术中行腰3/4、腰4/5椎体间融合、胸9-腰5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椎弓根钉部分选用骨质疏松钉;术后冠状面Cobb角16°;腰椎前凸角39°
3.1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特点 与特发性脊柱侧凸为青少年时期发病不同,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性疾病。老年人多伴有多种内科疾病,最为常见的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因此术前可与内科、麻醉科医师共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脏器功能评估,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制定术中风险处置预案及术后恢复计划,降低手术风险。另外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其它腰椎退变疾病[4],大大增加手术的风险。本组患者伴发高血压19例(40%),心功能不全11例(23%),糖尿病16例(3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19%),严重骨质疏松18例(38%);术后有2例出现伤口浅层感染;3例出现肺部感染,可能与老龄患者较多有一定关系。对于骨质疏松较重的患者,必要时选用骨质疏松螺钉(11例,23%)固定,并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患者最常引发神经症状的节段为腰4/5,因为退变性腰椎侧凸是在脊柱退变并失稳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椎间盘退变是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包括关节突增生退变、肌肉和韧带的退变、骨质疏松、椎体变性等[5]。在此病变过程中腰4/5间隙是退变发病率最高、程度最重的节段[6]。
3.2 手术指征的选择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病情复杂,腰椎各结构多存在严重的退变、增生、变形,造成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以及一个或多个椎体的腰椎滑脱或半脱位。除了病变的复杂,临床表现也较单一的腰椎疾病更加严重、多样,有时涉及腰部及多个神经根的下肢症状,判定责任节段有时比较困难。退变性腰椎侧凸病情复杂、患者多为老年多病,治疗风险大,非手术治疗是治疗的重要方面。包括:药物治疗、理疗、康复训练、支具保护、适当卧床等多种方法。特别是对于腰部症状为主、下肢症状较轻、腰椎侧凸角度较小、病程较短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7]。微创技术的发展为脊柱退变性侧弯手术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8-9]。
本组患者手术指征为症状严重、责任节段明确、保守治疗无效、无其它手术禁忌的患者。手术目的是:扩大狭窄椎管、解除神经根受压、一定程度纠正畸形、稳定脊柱。有学者建议对于侧凸角度大(>30°);病情发展较快侧凸角进行性加重(>10°/年);侧方滑脱明显(>6 mm);根性症状明显的患者可积极手术治疗[10]。Silva 等[10]针对退变性侧弯手术方法选择制定了六级治疗方案。包括:单纯减压、短节段融合、长节段融合、前后联合固定融合、截骨矫形等六个级别;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级别的手术方案,对临床治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3 长节段融合的指征 对于长节段融合、短节段融合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方法。有作者将融合超过侧弯节段上下端椎的融合称为长节段融合;将融合局限在某个部位或节段不超过3个节段的融合称为短节段融合。长节段融合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应慎重选择,但短节段融合术后也存在侧凸后期加重的弊端。因此选择长节段还是短节段融合要掌握好适应症。Hwang等[11]研究表明:融合顶椎或侧凸角度过大的患者行短节段融合,术后患者的侧凸后继续加重。Transfldt等[12]通过对三种手术方式术后临床疗效的比较发现,单纯减压、短节段融合、长节段融合等不同手术的术后指标评价各有优劣,文章特别强调了矢状面平衡的重要性,并指出,若融合节段为骶椎到顶椎融合,术后疗效多不满意。
结合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作者在选择长节段融合固定的适应症为:有明显的腰背痛及神经源性跛行或根性疼痛,腰椎侧凸角大于30°或侧凸角度进展每年大于10°,侧方滑脱大于6 mm;特别是伴有明显的冠状位或失状位失衡的病例。另外,术前必须明确引起椎管狭窄、神经根症状的责任节段,选择性的行责任节段的减压。
3.4 融合节段的选择 融合技术是退行性侧弯手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融合方法及融合节段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在近端融合椎的选择方面,我们选择融合至胸11或胸10,以减少术后交界性后凸的发生;同时要求近端融合椎的近端间隙及椎体要相对健康,不能存在严重的退变、不稳等情况。Cho等[13]通过对比近端融合椎选择T9-10; T11-12;L1-2三组病例发现,近端临近节段退变更容易出现在近端融合椎止于端椎及以下的病例;因此近端融合椎在冠状面要高于端椎;而在高于端椎的情况下,融合于T11-12与T9-10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远端融合椎选择L5有诸多的益处,包括:减少手术时间和创伤;保留了腰骶部的活动功能;对髋关节活动的影响也会减少;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相对较少。Polly等[14]主张,如果患者腰椎在矢状面、冠状面基本平衡,腰5/骶1椎间隙没有严重退变,手术时可以保留腰5/骶1间隙的活动,融合远端止于腰5椎体即可。但融合止于L5同样有其不利一面,腰5/骶1节段因应力集中,往往会加速退变,如:可能造成椎间盘突出,致出现腰痛、腿痛等表现,影响手术效果。而选择骶椎为远端融合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也会相应增加,包括:感染、骶骨螺钉脱出、腰5/骶1假关节形成、步态改变、骶髂关节炎、髋关节炎等。Cho等[15]报道采用长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45例24例远端融合到L5,21例融合到骶椎。融合至L5的24例中术后发生L5/S1椎间盘退变有14例(58%)发生在L5/S1邻近节段疾病;5例(21%)融合至S1的21例中有11例(52%)晚期并发症包括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等。为避免远端融合椎选择不当而引起的并发症,我们选择融合至骶骨的指征为:L5/S1椎间盘存在退变;L5椎体滑脱;L5/S1椎管需要进行椎管减压;L5/S1曾有椎板切除手术史;腰骶前凸减少,矢状面失衡;腰骶倾斜,不融合骶椎无法使患者保持平衡。
本组患者,上端固定至T9 6例(13%),T10 29例(60%),T11 6例(13%),T12 4例(8%),L2 3例(6%),下端固定至L5 38例(79%),S1 10例(21%)。随访期间暂未发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可能与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有关,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由于病例数有限,本实验没有根据腰椎侧凸的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因为随访时间尚短,患者术后的长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有待观察;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总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病情复杂多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针对相应责任节段进行精准减压、应用不同矫正方法适度矫正畸形、选择合适节段进行固定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