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乃强,朱广丽
天津市南开医院 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医疗中心主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副会长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主席提出“坚持中西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习主席明确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590年,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继承前辈医学家理论实践基础上,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并实践,继承本草的精华并纠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以科学的分类法,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故以“纲目”名书。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名为《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载药最多、考核最精的中药学巨著。是古代医学家对医学传承与创新的典范。此后,王清任等医学家在不同领域对中国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张锡纯(1860年-1933年),河北省盐山县人,致力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认为:“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医不可。”其于沟通中西医的主导思想,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张氏重视基础理论,对脏象学说和解剖生理的互证尤为重视。张先生法仲景先师之道,用药精简,往往几剂就治愈,可谓神奇。且以中医为本,以西医为用,大胆尝试西药在中医体系中的运用,其著名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中西医结合开辟了全新的一种思路,值得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学习借鉴。
1925年8月,中西医结合外科开拓者吴咸中诞生。他以深厚和扎实的中医和西医基础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融汇中西医理论,继承中西医理论与实践之精华,集中西医治疗外科疾病之所长,开创了一条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特别是急腹症的崭新的道路,并领导和组织中西医结合骨科治疗、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治疗。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基础实验的验证与深入、现代医学高层次发展等阶段,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术思想。进过理论基础、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逐步步入循证、精准、大数据医学的新时代。
1.初步探索 现代医学为中西医结合带来新的方法和契机。应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诠释中西医结合,探讨机理,应用实践。
2.逐步深入 在获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初步成果后,着力于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以“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进行“证与治则”和理、法、方、药的研究。
3.高层次发展 把现代医学科学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中医药的研究中。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医学科学方法指导疾病治疗,产生新的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方法。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派遣出国学习,引进现代医疗科研、设备。涌现出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优秀人才和专家学者,后继辈出,成果频传。(见附图)。
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更大规模更加普遍与医学相互渗透,将来的医学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学科。医学内外多学科交叉、循证医学、各种评价体系的完善、技术微创化,要求中西医结合外科不断创新。创新不只是采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揭示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对中医学观点方法进行诠释,而更要紧跟当今医学前沿,把握热点与难点,把中医病因病机和西医病理、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结合起来,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建立集中医、西医所长的中西医结合新思维、新方法。
中西医结合外科尚处于生长期,如何茁壮成长,需要不断摸索和创新,任重而道远。
落实中西医结合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1)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建立和完善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与模式。(2)积极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和中西医结合服务网络。(3)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学中”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4)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传承、发展与创新。
为医难,为良医更难,知难不难。中西医结合难,中西医结合创新更难,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