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臻杰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致残性损伤,可造成各种程度的瘫痪,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当前的医疗水平对完全性脊髓损伤恢复能力较低,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也会造成较为明显的功能障碍,病症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残疾[2]。治疗的关键是对步行能力进行恢复,提高患者步行速度[3]。当前临床上主要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通过电刺激方法,通过精准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顺序对瘫痪肌肉进行激活,进而保证运动功能得到恢复[4]。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SCI患者,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50岁,平均(45.1±2.6)岁。住院时间29~32 d,平均(30.1±1.3)d。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7例,车祸19例,其他1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0~50岁,平均(44.6±2.7)岁。住院时间29~33 d,平均(31.1±1.5)d。高处坠落伤14例,重物砸伤8例,车祸17例,其他1例。2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5]:(1)经过骨折复位内固定,脊柱得到有效恢复;(2)经MRI或CT诊断确诊为脊髓损伤;(3)病情稳定;(4)意识清醒。排除标准[6]:(1)不愿参与研究或临床数据不完善;(2)合并并发症或严重疾病;(3)认知功能和精神疾病;(4)皮肤敏感。本研究得到患者同意,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的原理等。其次进行减重平板训练和截瘫肢体训练等基础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和疼痛护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电刺激治疗。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进行步态诱发治疗,步态分析采集器、XFT-2001P神经肌肉定位仪、电极片、足下垂助行仪主机和绑带是设备的主要部分[7]。电刺激仪主要对小腿进行刺激,让神经控制较弱的肌肉得到有效的收缩,进而对运动功能丧失的肢体得到恢复[8]。在进行步行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电刺激仪治疗,对胫前肌和侧腓总神经进行电刺激,时间维持20~25 min,2次/d。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胫前肌肌力,采用WOND2000F2型“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进行胫前肌肌力测定,并按Ⅳ+-Ⅴ-、Ⅲ+-Ⅳ-、Ⅱ+-Ⅲ-进行分级。(2)比较两组10米步行最大速度。使用胶布将开始点和最后直线距离设置为16 m,并在地面上将速度测试的起点、3 m位置和13 m位置进行标记。保证患者以最大速度从开始点走至结束位置,使用秒表对由3 m走向终点的时间进行记录,保证时间的精确度为0.1秒。均测量3次。在进行步行测试间隔,可以进行短暂休息。将3次测试成绩中最大数值作为最大步行速度,同时通过m/min的方法对最大步行速度评测值进行描述[9]。(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应用36条目健康量表(SF-36)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躯体、社会、认知和角色功能等,每个方面的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10]。(4)比较两组FIM行走能力评分,主要包括平地行走和上下楼梯得分,分数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描述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事后组内两两比较用LSD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为例(%),分类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Z检验;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胫前肌肌力 治疗前,两组胫前肌肌力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胫前肌肌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肌力比较
2.2 10米步行最大速度 治疗1周、治疗2周后,研究组10米步行最大速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生活质量 研究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10 m步行最大速度比较
2.4 FIM行走能力评分 治疗前,两组FIM量表各项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内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FIM量表中平地行走评分及上下楼梯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1周后、治疗3周时,研究组FIM量表中平地行走评分及上下楼梯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FIM行走能力评分比较
SCI 治疗的关键是,对肌肉的耐力和运动功能进行改善。对不完全性SCI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下运动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是造成不完全性SCI的主要原因[11]。如果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则会对周围神经损伤造成影响,进而导致肌力降低,使得肌肉出现萎缩现象。如果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则会发生失神经支配现象,进而使得出现废用性肌萎缩[12]。相关报道表明,对于完全性SCI,早期病情的恢复与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关性。本研究对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效果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展开讨论[13]。
功能性电刺激对患者行走和站立能力的恢复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主要作用机制是,应用对电刺激,对周围神经的再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功能和肌肉功能进行维持[14]。相关研究表明,电刺激对脉冲频率、波长、疗程长短和电场类型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15]。功能性刺激作用机制如下:(1)对酶活性受电场影响。 酶的活性受电场处理酶改变的影响,同时其作用受温度环境、酶类型、pH值、周围介质、电场处理强度、处理频率和处理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2)细胞离子通道受生物电磁场的影响。均匀带电同轴双圆环和带电单圆环会对静电场带电粒子产生很强的约束效果。罗仑兹力和电场力是电磁场电荷作用产生的2个重要构成部分。细胞膜两侧自由离子会受震荡电磁场外部电磁场的影响。当离子振荡力达到或高于一定临界值时,离子通道们就会受震荡离子的影响,同时会对细胞和细胞膜功能平衡产生影响。(3)细胞上振荡电磁场力,会影响膜周围的周期性,还会对电位移和自由离子被迫振动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干扰膜的电化学和膜上的电荷产生力效应平衡产生影响。 在罗仑兹力和电场力联合作用下能够作用于机械门控离子通道,静儿对离子通道正常运输和开放产生影响,进而对机体细胞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胫前肌肌力和10米步行最大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FIM行走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进行功能性点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10米步行最大速度,改善FIM行走能力。
功能性电刺激对步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神经损伤稳定后的患者,持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会对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阻止,进而改善病情。同时,进行功能性电刺激会增加治疗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对病情的恢复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生活质量好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不良情绪,使得认知和角色职能得到明显改善,加快了病情恢复,提高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