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道
认识一个人,最先了解到的是他的名字。有时名字从家训族谱中来,追根溯源我们知道了祖先的故事;有时名字记录着某些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有时名字藏着父母对我们、对生活的期盼。
“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取名字,是人生中一场隆重的仪式。
最早我们是没有名字的,是祖先经过漫长流浪去到的最后一站,那里成为了我们的故乡,也成为了我们的姓。那时也只有族长和贵族有姓氏,普通百姓则以职业相互称呼,像“奕秋”“庖丁”。当他们为族人做了贡献以后,就会分到封地,拥有自己的姓氏。祖先的脚步越走越远,姓氏也渐渐多了起来。
在过去医学技术落后的时代,孩子夭折是常有的事。“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人们想到给孩子取一个贱名,名字越贱越好养活。鲁文公的儿子就叫“恶”,齐田氏的儿子叫“乞”,就连辛弃疾也叫儿子“铁柱”,他还得意地在《清平乐》中写道:“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后来,人们了解了五行,开始用这种神秘力量给名字加持,补足命运中的缺失。宋朝理学家朱熹掀起了一股“五行改名法”的潮流。他们一家三代都按这个方法改名,父亲朱松属木,朱熹属火,儿子朱在属土。对此最执迷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规定朱家后人改名都要以“五行”为偏旁部首。他自认水名,儿子的名字就要带“木”字旁,像朱标、朱棣。朱家后人为了遵守这个家规,还造出了不少生僻字,像稷山王朱效钛、内丘王朱效锂。
不论是贱名还是五行,祖先没有抱怨过生活。他们用名字传递着希望,换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生不息。
当生活逐渐变得殷实,人们开始把更多心愿放到名字里。希望孩子健康长寿,就叫“去病”;想求子的就叫大女儿“招娣”。宋以后特别流行文武、富贵、德祥、昌盛。魏晋人钟爱玄学,“之”可以说是世上最玄乎的字,于是有了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祖冲之、裴松之。到了南北朝,佛教盛行,每个人的名字都像僧人的法号,像僧佑、僧智、梵童。
还有很多名字都藏着诗意。譬如南怀瑾,怀瑾就是他的本名。《九章·怀沙》有一句:“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还有民国那一个个美得叫人羡慕的名字,大多都来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于是有了林徽因。她最初是叫“徽音”,当时有一位也叫林徽音的男子常常发表诗歌,为了与他区别开来,于是改叫“徽因”。
那些用情至深的名字都藏着父辈的呵护与期盼,或寓意才情美貌,或寓意品德高尚,只为让我们带着这样那样的美好来到人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后10年里有近30万新生儿取名“建国”;50年代,“卫国”“援朝”成为主流;60年代,流行名字则成了“超英”和“卫红”。2001年出现了“申奥”和“奥运”这两个名字,2008年更是有家长用福娃给孩子取名。
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的父母取名字也特别开放。他们翻开琼瑶、郭敬明、金庸、古龙,浸淫在各种仙侠游戏和偶像剧中。于是,男孩的名字大多离不开睿、浩、博、宇、轩,女孩则逃不掉悦、玥、蕊、雨、萱。
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是祖先藏在我们心里的祝福,是我们向家族许下的誓词。它让我们面对生活时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