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乐 江苏省交响乐团
小提琴由四根弦组成,借助弦与弓的摩擦而发音,它的面板有一定的弧度,这样的设计别具匠心,这需要从它的起源说起,小提琴的设计离不开古提琴原始设计者的艺术观点与技术方法,原始设计者将序列、圆弧几何等数学原理运用其中,先用圆规绘制出各段相关弧线,再用艺术的眼光加以修正,使其成为具有艺术性的曲线,最终经过大师们的缜密研究与构思,制作出了既美观又符合演奏要求的小提琴外形,在此过程中需要涉及内外的一致性、声学的和谐性,才能使小提琴的整体设计十分协调一致,音色动听感人,丰满而洪亮,具备了极具穿透性的音量以及抑扬顿挫的特殊品质[1]。
对于小提琴的真正起源,史学家众说纷纭,但对其有明确记载的是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乐摘要》中,而这时的小提琴已经传遍了欧洲。16世纪到18世纪,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出现了世界著名的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和爪内利四位小提琴名匠,他们为小提琴的制作工艺与普及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如今,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小提琴在结构上都没有大的改变,如今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还在仿造意大利的工艺,所以,从制作工艺这一层面来讲,意大利可以说是小提琴的故乡。小提琴的制作工艺对其音乐性具有巨大的影响,自1650年至1750年近百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小提琴的制作黄金时代,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小提琴制作家,他们在遵守小提琴共性的原则之下,同时通过自身不同的处理使小提琴展现出了特殊的个性,如经过阿马蒂之手的小提琴,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相对音质较好,非常适合演奏室内乐。这一时期制作家们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小提琴的丰富与发展。18世纪以后,法国的小提琴制作技术遥遥领先,期间法国艺术家对小提琴的造型作出了改进,将自身优势与意大利工艺优势相互融合,使小提琴具备了更大的音量与更好的音质,在性能上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使莫扎特、贝多芬等众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更具有歌唱性与意味性。后来随着小提琴在民间、音乐学院的出现,小提琴逐渐成为一种公共乐器,关于小提琴的各类作品也大量涌现,如德国伟大作曲家巴赫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至今广为流传。
小提琴的音色优美、多样,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人宠爱,发展近几百年,小提琴在西方的音乐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享有“乐器皇后”的美誉,它的加入使音乐艺术更加精致、高贵。
大约在民国初年,西洋小提琴传入我国,它最开始的传入具有非常明显的异文化特征,包括琴体构造、演奏乐曲等,都带着明显的西方文化先进、文明等特征,而我国当时正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对于外来乐器的出现,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态度,另一方面内心又充满好奇,有一种想要去进一步了解又排斥的矛盾心理。之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逐渐被打破,通过列强的侵华,通商、传教、乐队表演等活动开始大批量涌入中国,这样的一种传播形式很大程度上是为殖民主义扩张而做的准备,具有浓烈的文化入侵意味。我国当时在这样一种社会过渡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纷纷对外国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学堂音乐教育兴起,不少兴趣爱好者开始加入并学习,虽说多掌握一门艺术并非坏事,但就这样一种活动使得不少国人开始崇洋媚外,甚至出现了西方文化高雅,我国传统文化低俗的极端想法,在这一心理之上,我国最早时期有一部分小提琴演奏者与创作者总带有西方文化的明显特征,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2]。
随着我国封建意识的打破,国家对国民文化的发展逐渐重视,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先后创立音乐专科,并邀请国际著名音乐家前来执教,这一行为为我国培养出了众多的音乐艺术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等人,这一期间关于小提琴的论文与作品也陆续在我国出版发行,被我们所熟知的如由何占豪和陈刚合作的《梁祝》,陈刚所作的《苗岭的早晨》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地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样,如今在各城市中都会有各类艺术演出,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功底,而小提琴也在我国广泛流行起来,不再是高贵到我们不敢去触碰的乐器,逐渐削减了它之前所拥有的西方锐气。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实体与物质实体是一个有机系统,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小提琴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对于好的东西我们有理由吸收并应用。
我国除对小提琴的认识与应用方面不断加深之外,在制作上同样发展快速,俗话说要想真正掌握一样东西,就要从它的源头开始研究。如今我国在小提琴的制作工艺上享有国际声誉,其中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在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足见我国对小提琴艺术的不断追求。
西器中用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小提琴传入我国,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就是小提琴已经中国化、民族化。早在20世纪初,小提琴艺术家司徒华城、马思聪等人已经开始研究小提琴中国化的问题,以至今日,这样的研究仍在继续,以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梁祝》为例,作为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自诞生以来,就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人们还曾将它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大师的作品并列,它的创作者是何占豪,他来自农村,自小热爱戏曲艺术。小提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刚传入我国的时候,在众多人眼中是高不可攀的一种艺术乐器,那时候新中国的小提琴创作正处于摸索阶段,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更是一道难题,而何占豪恰恰又有戏曲的基础,这无疑是他创作《梁祝》的一大契机。《梁祝》小提琴曲的成功,无疑在于它的中西合璧,成功地用西方乐器奏出了中国故事的韵味,使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达到了完美融合,故事经典、爱情经典、音乐经典,既最能代表中国,也能够在西方音乐平台登堂入室。由此可见,小提琴能够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做出补充与拓展,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与动力所在。
综上所述,小提琴具有丰富的发展历史,在我国的艺术长河中,小提琴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再到融合的坎坷之路,同时小提琴也是我国艺术发展的一大见证,并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做出补充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