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虹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少数民族舞蹈也得到了全面的挖掘、保护和展示,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对于一门文化来说,“人”是其传承的最关键要素,只有喜欢和认可该舞蹈,并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其发展。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的师生,都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正是学习本地少数民族舞蹈的最佳人选。也只有构建起一支以地方高校师生为主体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少数民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一问题的出现,除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外,与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学生虽然在在校期间掌握了丰富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但是其面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很难占优势。反之,如果学生具有特殊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则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的大力发展,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所以学校应该及时开设包含少数民族舞蹈在内的特色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适应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出台专项意见,要求地方高校朝着应用型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核心命题,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将少数民族舞蹈与高校舞蹈教育相融合,可以发挥出地方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正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达斡尔民族舞蹈和地方高校舞蹈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多方受益的系统过程,所以首先要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即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具备何种素质和能力,今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等。结合达斡尔族舞蹈具有的文化性、传承性、地域性特征来看,具体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应该学习达斡尔族舞蹈理论知识。包含其起源发展、文化背景、艺术特点、审美风格等,通过理论学习,产生对这门舞蹈和达斡尔族文化的认同。其次,学生掌握达斡尔族舞蹈的表演技能。表演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属性,在经过专项学习和训练后,学生应可以熟练表演多部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再次,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达斡尔族舞蹈教学能力。一方面,在当今的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中,也已经开展了与地方非遗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音乐、舞蹈培训机构开设了少数民族舞蹈专项教学,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师资需要。所以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可以针对初学者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率。以上三个方面,是舞蹈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只有明确了这些内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以此为基础,还需要做到扩展和保障并重。扩展是指应该将达斡尔族舞蹈逐步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让非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体验和领略这门舞蹈的价值和魅力,将传播范围扩大。保障是指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应对课程开展专项研究,如课题申报、精品课程、创作表演等,既可以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也可以使达斡尔族舞蹈的理论研究得到扩展和丰富。
达斡尔族舞蹈历史悠久,类型丰富,而高校的舞蹈教育时间是相对有限的,所以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选择。具体来说,课程内容应包含文化传授、技艺传承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首先是文化传授,每个民族均有着自己的性格、气质、意识、思维,这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1]。所以在学习达斡尔族舞蹈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大文化的视角切入,系统了解其起源、背景、民俗、风格等,方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很多达斡尔族舞蹈中,都是以“鹰飞”动作开头的,表演者的双臂随着手腕的转动,从一侧转到另一侧,来模仿苍鹰在空中盘旋的姿态。这是因为山鹰是达斡尔族的圣物,通过动作模仿来表达图腾崇拜,表演者如果不知道这种因果关系,表演效果也注定是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其次是技艺传承。技艺传承是指学生可以熟练地表演达斡尔族舞蹈,要求教师对现有的内容进行梳理,将最基础、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来。比如传统的达斡尔族表演都是三段式的,先对唱对舞,然后对呼号配舞,最后是对呼号对舞。这种最典型的形式正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最后是艺术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之所以学习达斡尔族舞蹈,除传承之外,还要对其进行创新,才能使其得到新的发展。对此可以在充分尊重达斡尔族舞蹈内容和形式特点的基础上,编排新的作品并表演,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体现出当代人对其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在传统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述+示范”的口传身授模式。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做出示范,再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从表面上来看是按部就班的,但是其实整个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积极性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学效果也相对有限。所以将达斡尔族舞蹈引入教学后,一定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如情景教学模式,达斡尔族舞蹈是起源于达斡尔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所以对这门舞蹈的学习,还要回到此景此地中。在经过理论学习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带领学生进行田野采风,或观看实地演出,或与民间老艺人进行交流等,获得来自课堂外的新认知、新体验。又如,互联网教学模式,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全面的变革。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索。特别是针对当下没有专门教材的情况,应该由地方多家高校联合开设网络教学平台,包含专题网站、手机APP、专题公众号等。由教师提供达斡尔族舞蹈的各类资料,学生可以下载、评论和转发等,条件成熟后则可以开发专题授课系统,预习、讲课、作业、评价等环节都在该系统中完成。其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
教学的目的就是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要用实践来检验和应用教学内容[2]。一方面,实践性是达斡尔族舞蹈的基本属性,因为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以达斡尔族人民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为母体的;另一方面,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一直是高校舞蹈教学的短板。很多学生一年甚至多年都没有舞台表演机会,导致舞蹈表演经验匮乏,成了就业的阻碍因素之一。所以在达斡尔族舞蹈与地方高校舞蹈教育的融合过程当中,一定要补齐实践这个短板。在校内,要通过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将实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学习了一套动作或一部作品后,接着就可以进行舞台表演的考核,并作为最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也要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各类实践场地和设施,为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在校外,则可以和一些演艺机构、文旅团体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各类山水实景演出、文艺小镇等层出不穷,对此可以与演艺机构、文旅团体等开展合作,如创作并表演全新的达斡尔族舞蹈作品、定期在景区开展舞蹈表演等。条件成熟后,还可以采用联合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这样既解决了用人方的人才需要,又实现了学生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
达斡尔族舞蹈这类特色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都是科班毕业,且有着较高的学历,可以胜任日常教学。但是教师在校期间,也没有对达斡尔族舞蹈进行过系统学习,知识和技能储备都十分有限,所以需要教师进行专项学习和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自学、培训和引进三方面入手。自学就是鼓励教师主动学习达斡尔族舞蹈,包含理论学习、田野采风、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而学校则提供大力支持。培训是指邀请达斡尔族舞蹈专家、民间艺人等,对在校教师展开专题培训,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引进则是邀请民间艺人进入校园担任第二导师,与在校教师一起教学。通过自学、培训和引进,可以使师资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改造和创新,出版教材,打造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使这门课程成为高校和地方文化融合的典范。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达斡尔族舞蹈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急需建立起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才体系。作为一个区域最高学府的高校来说,具有智力和人才双重优势,正是基地和人才建设的最佳选择,所以应充分认识到两者互动的必要性和价值,从教学内容、课程设施、艺术实践等多个环节入手,推动两者的全面融合。这不仅是多方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者、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责任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