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然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在近代教育领域研究背景下,很多学者普遍认为传统的教育体系存在问题,从而影响了我国各专业教育的质量,所以在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上提倡教育改革,旨在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新思维、新方法实现教学改革。高师音乐专业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受传统教育体系影响较深,因此在改革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应对其进行优化,这也是本文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1.特征表现
民族音乐的特征表现为独特的调式、旋律。具体来说,我国大多数民族音乐采用的调式并非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西方音乐调式(do、lei、mi、fa、suo、la、xi),而是自古流传的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例如,五声调式可组成宫调式、商调式等,这些调式组成在西方音乐调式当中是不存在的;同时不同调式的音程关系也不相同,宫调式的音程关系为: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小三度,这一点也有别于西方音乐调式。所以在音乐体系上,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在旋律上,介于调式的不同,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声起调、声调转换结构也十分独特[1]。
2.文化背景
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背景来源于生活,歌唱内容是日常事务。在这一条件下,介于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民风彪悍,所以该地区民族音乐大多呈现出豪迈的意境;而我国江南地区民风柔和,所以该地区民族音乐大多呈现出婉转的意境,由此可见我国民族歌曲带有当地文化背景,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在这一条件下,在高等师范音乐理论教育中,须阐述民族音乐文化背景,渲染学生情感世界,加深其对歌曲表达内涵的认知。
3.技巧原理
要唱好民族音乐,学生必须掌握其中的技巧,同时了解各技巧的基本原理。所以在高等师范音乐理论知识中应阐述歌唱技巧。
民族音乐实践技巧主要由理论知识及学生自身能力构成,即学生必依照理论知识,先对某项技巧进行单独训练,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充分掌握该项技巧,最终尝试与其他技巧相衔接。如果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切换各类技巧,则说明其技巧实践水平良好。另外,从其他角度分析,实践技巧还体现在学生的主观思维上,即学生面对歌曲情感内涵时,会选择不同的技巧组合来表达,而学生选择的技巧组合是否符合情感内涵、是否能被听众认可,同样是其技巧实践水平的体现。
在现代高等师范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理论内容的阐述较多,原因在于音乐形态万千,且文化背景与技巧种类较多,所以理论内容较多,教师要将这些内容全部传递给学生,会消耗大量的教学时间。此外,部分教师对实践技巧并不重视,认为实践技巧应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磨炼而成。所以综合来看,现代高等师范音乐教学侧重于理论。而这些表现,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被认为是错误表现,即理论知识始终是“纸上谈兵”,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技巧,由此说明理论化的教育导致高等师范音乐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适时进行优化。
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现代高等师范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观思维难以发散。长此以往,学生内心会感到受压迫、容易产生负面心理。音乐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其本身提倡主动思维,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主动思维的压迫是违背艺术原则的,有必要进行优化。此外,一部分学生可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法,但从教育结果上来看,此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基本上与教师如出一辙,表现出古板特征,说明传统教学方法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虽然现代高等师范音乐教学侧重理论堆砌,但也有小部分注重实践教学,然而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实践水平的评估标准较低,这是其实践教学的问题表现之一。具体来说,低标准意味着低教学要求,学生只要掌握了技巧的基本应用方法即可通过考核,而代表学生在细节处理上的问题未被指出,其演唱中依旧容易出现瑕疵。音乐应当精益求精,不处理瑕疵,就相当于“璞玉未被打磨”,学生始终难登大雅之堂。
此外,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现代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时会选择当代流行歌曲作为范例,如邓紫棋的《泡沫》等。这类流行歌曲的教育意义不可否认,但是单纯以此作为教学内容,会导致教学范围受限,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片面化。所以在实践教学整体上,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问题亟待调整。
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能力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更不能任意偏向一方。针对上述教学中侧重理论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教学应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案,即先对教材理论知识进行解析,由浅入深地制订多个阶段的理论教学方案。
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出发,教师可借助民族音乐独有的五声调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如针对五声调式内的音高、音准与技巧切换的理论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民族声乐作品五声调式音准层级与称谓、各音高的发声技巧。待该阶段理论教学完成后,教师须针对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即在五声调式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反复进行不同音高的发声练习,点评学生发声的音准问题,并不断校准。当学生完全达到既定标准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类似真假声切换、混声切换的训练,最终由教师点评效果。在这种教学方案中,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得到及时的巩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传统教学方法具有“强制性”特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心理,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本文结合先进的教学理论,认为现代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教学应采用“柔性”教学方法。在民族音乐学教学上,笔者建议使用引导式柔性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进行教学,先由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提出主题,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其思考结果源于学生的主动思维,而思考结果正确与否、是否存在缺漏,应由教师指出并给予指导,如此一来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例如,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可以以陕北民歌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陕北民族文化背景自行创作、演唱,作品仅需一段,随后在演唱当中教师可采用投票制,组织全体学生对表演作品进行投票,得票高的作品可得到一定的奖励。但无论投票结果如何,教师都应指出作品的问题,鼓励学生加强学习以弥补不足。在这一条件下反复教学,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实践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在现代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中,针对实践教学低标准的问题,笔者认为须在低标准基础上进行层次性改革,即以低标准为基础,分析标准中的各项评估指标,随后对各评估指标的评估分数进行设计,设计分数要高于前一指标的分数,由此形成多层次评估标准体系。在应用中,教师应先以最低标准指标为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表现进行评估,当学生通过该标准考核后,即可升高标准再次进行考核,直至标准暂时无法上升。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评估指标的分数表现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再针对薄弱点进行教学,以优化其实践水平。
另外,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教师不能仅选择流行歌曲作为教学内容,更应加强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教学。因为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一味地选择现代歌曲进行教学,不仅会加速民族音乐的流失,而且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在选择民族音乐进行教学后,教师可将流行歌曲与民族歌曲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掌握两者的特征,并探讨两类作品的结合路径,这具有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对民族音乐学视野下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了解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巧的构成,分析了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常见问题,总结了传统教育体系对其教学质量产生的影响,说明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笔者结合以上两个部分的研究内容,提出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相关策略,力求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