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草纹的发展史即唐草的前世今生

2019-12-18 16:12张云鹤辽宁省朝阳市一凡皮雕艺术工作室
艺术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龙纹纹饰纹样

□张云鹤 辽宁省朝阳市一凡皮雕艺术工作室

从古至今,卷草纹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吉祥图案,(有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富贵不断头之意)其渊源久远,流传甚广。从远古的青铜器,到后来的岩画、石刻、瓷器、石雕、木雕,再到现代的丝织、装饰、手工皮雕皮具等艺术品,都有卷草纹的身影。历经数千年的艺术加工,卷草纹在中国传统纹饰艺术领域中自成一派。卷草纹作为植物装饰纹样,其形象完美,形态多变,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满足着不同审美人群的需要,并成为重要的传统纹饰之一。

一、卷草纹的起源及演变

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有了鸡的图案。半坡型、庙底沟型彩陶中也出现了蛙纹、鸟纹、鱼纹。到了后来的殷商时期和西周时期,图案传承了新石器时期彩陶的图案,以动物为主,即动物纹。

在中国的青铜器时代,铸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可以考证的青铜器历史就有五千多年,几乎和人类的发展历史同步。

青铜器自龙山时代开始到鼎盛时期的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再到秦汉时期的发展末期。发展了近两千年。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层出不穷。

商朝时期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饕餮纹代表着鬼神,夔龙纹代表着祖先。凤鸟是他们的图腾。

在青铜器时期的装饰纹中,饕餮纹又是最常见的一种纹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及艺术成就极高,其纹饰也从静态的构成向动态的布局转变。装饰纹样以写实逐渐替代前一时期的抽象。蟠螭(chi)纹(古代一种没有角的龙)、夔(kui)龙纹、龙凤纹、鸟兽纹、人纹、龙纹等成为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装饰纹样。其中的龙纹又包括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尾龙纹等。

秦汉时期,宗教神学是哲学主流,强调天人感应,反映在艺术装饰纹样上,其寓意是乞求祥瑞,羽化登仙。这个时期的图案多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大吉羊、大吉鱼为主。

秦汉时期,封建帝制已经形成。龙纹被看作皇家的代表,禁止民间所用。其中的卷龙纹,也就是卷草龙纹的前身。卷草龙纹其实起源于皇家的卷体龙纹,这种龙纹装饰自商周时期在各种青铜礼器上已经广泛应用,只是到了封建时期皇家禁止民间应用龙纹,所以民间逐渐把卷体龙纹抽象化,并加以植物藤茎花朵,成为单线条的团云形状,似卷起的花草,并做“S”形或“C形”连续图案。这种图案在汉代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青铜器和石刻上面。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敦煌西、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西亚、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等地,甚至到达东欧、南欧。

张骞出使西域把中原的文化、丝绸等带到西域各国,并从西域各国引进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交流。

唐宋时期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壁画中就有卷草纹饰。古印度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卷草纹饰,应该都是当时传过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不再喜欢汉代的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的图案模式,而进入了一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翱翔的装饰纹样时期。汉代所流行的卷草龙纹、云纹等逐渐消失,为佛教所提倡的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逐渐成为这个时期的流行纹样。

富有时代气息并大量出现的莲花纹,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广为流传更加风行。在陶瓷、铜镜和彩绘上到处可见。其表现形式有单线、双线、宽瓣,窄瓣、单独、连续等。

南北朝时期,卷草纹还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朴实,节奏感强,其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为主。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以忍冬为主。

忍冬,一种缠绕植物,俗称金银花或金银藤。忍冬纹作为佛教装饰图案,是当时流行的图案之一,也是流传久远的图案之一。忍冬有不死不灭、益寿延年的吉祥寓意。忍冬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唐代卷草纹的前身[1]。

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装饰纹样还有树纹、夔龙纹、蟾蜍纹、莲花纹、流云纹、火焰纹等。

夔龙纹,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进入了隋唐时期,隋代的时间虽说较短,但它上承南北朝的传统,下开“唐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

从唐代开始,纹饰从过去的以动物为主的倾向,改用以各种花草为主的纹样。卷草纹在这个时期广为流传,其图案多以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华丽饱满,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典范。在这个时期,卷草纹发展达到了最高峰。

唐朝鉴真法师六次东渡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除了弘扬佛法之外,还将中国的医学、建筑、雕塑、绘画、刺绣、书法、音律等传播至日本。卷草纹也随之出现在日本建筑、雕塑、服装等各个方面并风行一时。

日本奈良的法隆寺、正仓院珍藏着大量被奉为国宝的带有卷草纹样的染织精品,中宫寺、东大寺、唐招提寺、药师寺等寺院中至今依然能看到唐朝时期传入的纹样装饰,卷草纹在当时的日本广为流传。

在日本的概念中强调“卷草纹”是唐代传入日本的,具有异国风情的纹样,“唐草”这个名称大概出现在日本平安时代,从那个时代起,中国的卷草纹被正式称为“唐草”。唐草纹的称谓目前在国内使用的也是最多的。

唐代以后,卷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牡丹以外,还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

唐以后的宋代,工艺美术比唐更有进步。在这个时期,卷草纹被广泛地应用在陶瓷、织锦、铜镜、建筑彩画上面。

元末明初到清朝初期,也就是14世纪到16世纪。这段时间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期间。14世纪初期以意大利为首的文艺复兴,迅速地传播到欧洲各国,一直到16世纪。卷草纹,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广泛应用各个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卷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卷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明清两代卷草纹大量应用在家具、瓷器上。尤其明清两代的木雕家具,更是以中国传统的卷草纹饰为主。这个时期的纹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到了现代,卷草纹还被大量应用在建筑、酒店装修、染织、家具、陶瓷、手工皮具上。尤其在手工皮具上的应用,更是使人耳目一新。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品味学识,生活档次,对人、对物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在这个奢侈品、量产货泛滥的年代,个性化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手工皮雕皮具的诞生,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

二、卷草纹的结构特点

卷草纹自秦汉时期初露头角,从汉初的龙纹到龙纹卷草,南北朝时期的以莲花、忍冬和缠枝花植物为主要元素的缠枝卷草,再到唐、宋、元、明、清的以牡丹、荷花、菊花、石榴、兰花等为主要元素的卷草,历经千年,卷草纹逐渐地从羞涩走向成熟。

卷草纹的构成,经历了漫长的蜕变过程,最终以独特的姿态在中国传统纹样中脱颖而出,被广泛应用各个领域。然而,不论卷草纹的风格如何变化,它的基本构成没有发生改变,即作为枝叶的“C”形曲线和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在主体上相连接的骨架没有改变,由这种特征所决定的卷草纹的装饰特点基本保持一致。

卷草纹的主要结构即是一条“S”形波状曲线,饰以“C”状曲线的有代表性的植物花卉,如莲花、牡丹等。典型的卷草纹的构成形式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动静对比表现出的节奏感。

在卷草纹的构成中,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是一条动态线,它以一个横置的“S”形为基本单元,首尾相连,可以根据装饰部位的需要做无尽重复,从而达到蜿蜒延伸的动态变化效果,使卷草纹本身具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同时,与其相连接的植物枝叶、花果都是以或正或反的“C”形曲线出现,这个“C”形曲线相对于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而言是一条静态线,虽然它在每一个基本单元中都出现,但是在连续的卷草纹样中它虽重复但不连续。如果说,“S”形曲线通过基本单元的重复和连续,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C”形曲线就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节奏感,即在卷草纹中通过动态曲线和静态曲线的对比表现出节奏感。

(二)对图案的比例划分

卷草纹构成形式中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将卷草纹的空间结构分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部分,不论在这两个部分中填充的图案造型如何,其大体形状都是圆形或椭圆形,它们都能和波状曲线的波谷和波峰相迎合,波状曲线似盖似托,与填充的图案紧密相扣,使整个卷草纹结构严谨充实。同时,“C”形曲线起到了连接作用,将圆形或椭圆形的填充图案和波状曲线连接到一起,既加强了卷草纹构成上的整体性,又赋予其更强的动感。

结 语

综上所述,卷草纹的产生、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把传统的卷草纹饰积极地融入现代的设计中,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设计思想和新工艺,创造出新时代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将卷草纹这一传统的装饰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龙纹纹饰纹样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瓷器上的龙纹
雕漆纹饰的修复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