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画派的山水之美

2019-12-18 16:12王梦洁广西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画派漓江图式

□王梦洁 广西师范大学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任者静,知者乐,任者寿。”孔子在《论语》中将山水与仁、智两者的生活状态并论,为山水赋予内在的情感指向。从中国古代开始,山水不再是单纯的风景,山水画作为中国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卧游、畅神、澄怀味象”,到郭熙《林泉高致》提出“三远”与“可居、可游”,再到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中的“搜集奇峰打草稿”,可以看出山水画不再仅是一种简单的象征图式,更是与中国古典文化、隐士文化共生的艺术方式,是中国古代社会迸发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自得其乐。

牛克诚先生说过:“用图式的眼光来看待山水,其实是让我们保持一种营造山水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山水画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图式的‘山水’,是将自然山水中的山、石、云、树等概括、提纯为基本造型,并通过各具情质的线条、色彩、质感等呈现为一种绘画结构。”牛先生要求我们用“图式”的目光看待山水,这不仅需要艺术家有一定的笔墨积淀和对传统山水构图形式的了解,还要求画家深入生活,描写生活,在生活中增加和创造山水画的图式之美。中国西南地区生发了一支以写生风景为主的年轻画派——漓江画派。作为当下中国较为活跃的一支画派,其活跃画家主要以广西风景为主。无论是奇秀的喀斯特地貌或是清润的漓江山水,都给广西区域艺术家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艺术家乐于写生,也长于写生。“写生”,不仅是将画板拿出室外,更意味着写“生”,是描写“生活”,也是绘其“生机”。

从古至今,漓江山水一直是文人骚客笔下的一抹温柔,宋代米芾就曾客居桂林,并绘有《阳朔山图》;清代四僧之一的石涛虽未绘有漓江风景的画作,但籍贯桂林的石涛,从小生活在桂林,其画山笔法圆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到了20世纪,漓江山水更是成为艺术家笔下不可或缺的风景,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人都曾在广西游学,并创作了一系列以漓江山水为主的风景画作。漓江画派的国画作品无论从笔法、章法都在传承前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将山水之美与当地特色合二为一。

广西当地老一辈艺术家阳太阳一生以漓江山水为主,阳老的山水画根植于传统,在注重笔墨表现与文化内核的前提下,不拘泥古人,敢于突破传统绘画图式,将中西绘画语言在画面中完美融合。作为一位广西人,阳老一生的绝大部分绘画都在画他的家乡,对家乡的深切情感与不断写生的积累,使阳老的山水形成了浑厚苍润、笔墨交映的水墨境界。

阳太阳的山水不是单纯地将风景画在纸上,而是以一种再创造的方式对山水进行主观艺术加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人生感悟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审美情调,将漓江山水的雅、静、秀以一种更为圆融的笔墨形式呈现在画面中。其优秀山水画作品《漓江雨后》,采用高远法与深远法相结合的章法布局,营造出漓江山水的奇、险之貌。在用墨方面,画幅中前景用墨较重,对比性强,画面背景用墨较轻,对比前者较为轻、薄,营造出漓江烟雨朦胧的山水景色。整幅画面呈现出空无一人、静寂幽深的空灵境界。在用笔方面,阳太阳不拘泥于古法用笔,结合当地地貌在斧劈皴的基础上独创出具有个人绘画特色的大笔泼墨。阳老注重自然规律,常年外出写生将自己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融入客观的自然山川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营造出超出山水本体的境界之美,为山水画更赋予生命精神与时代精神。

漓江画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黄格胜先生在回忆他创作《漓江百里图》时说:“在受邀以国画为体裁创作一幅桂林旅游线路图时,灵感乍现,为何不绘制一幅漓江全貌的长卷?历史上画漓江的画家不少,但完全呈现漓江全貌的画家却还是没有的,这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份历史使命。”苏旅指出:“《漓江百里图》是第一幅真正把漓江,把广西的自然地理风貌、民族精神当作研究对象的作品,更是‘漓江画派’的开山之作。”黄格胜在当下意识到漓江山水对广西画家的重要性,更在第一瞬间抓住机遇,打造漓江画派。虽然在这之前广西艺术家是在画漓江、画山水,但大多数还是懵懂的,被自然环境带动作画。在此之后,艺术家意识到漓江的巨大艺术潜力与价值,并立志在其中寻找符合漓江山水的笔墨形式与表现方式。这种喷涌式的爆发是前人先代的不断积累,更是艺术家对漓江情怀深入骨髓后的厚积薄发。

漓江画派离不开漓江山水的滋养,在广西这片丰茂的土地上,山水不仅作为风景存在在艺术家的笔墨间,还深植在艺术家的精神中,是逃脱城市栅栏的自由感和洒脱感,是漓江画派区别于其他画派的重要特色之一。

猜你喜欢
画派漓江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漓江情画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立体画派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