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中国的舞狮文化源远流长,按地域来划分,以长江为界,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派别:长江以北的被称为“北狮”,长江以南的被称为“南狮”。虽然“南狮”是起源于“北狮”,但是因其经过当地人民群众的创新改造,与当地的特色文化了融合,经过百年的时间,逐步发展成与“北狮”截然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舞狮系统和文化,自成一派。在“南狮”中,又以广东的舞狮声名最盛。广东的舞狮的种类繁多,一般包括广府舞狮,客家舞狮,潮汕舞狮,少数民族舞狮等这几个大类,而最为我们熟知的“醒狮”便是属于广府舞狮中的一种,在佛山,广州,东莞等粤语地区广泛流行,并且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注;佛山原属南海县管辖)而关于广东醒狮的起源至今流传着不同的说法。有“扮故事”说。
这种说法认为佛山醒狮兴起最早应在明代前朝前期的正统年间。据《佛山忠义志》记载“(八月)望日,谕祭灵应祠北帝,仪同春种。……灵应祠前,纪纲里口,行者如海,立者如山,袖灯纱笼,沿途交映,直尽三鼓乃罢。相传黄萧养寇佛山时,守者令各里杂扮故事,彻夜金鼓震天,贼疑不敢急攻,俄竟遁去,盖兵智也,后因踵之为美事,不可复禁云。”这里谈到了佛山“扮故事”的由来: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渔民出身的起义领袖黄萧养越狱率卒众在南海县造反,并围攻佛山。佛山官府下令各里扮故事,以震天的响的锣鼓吓退义军,从此扮故事的传统就流传下来。而这里所说的“扮故事”主要指敲锣打鼓和舞狮在内的民间迎神赛会游艺,由于是人装扮成狮、象、鱼、龙等,又有一定的情节,故曰“扮故事”。[1]
有驱兽说。这个民间传说认为:古时佛山出现过一头怪兽,年年岁末就出来糟蹋庄稼,戕害人畜。乡民为避其害,就用竹篾扎架,彩绘成许多头假狮子,当怪兽出现时,就锣鼓齐鸣,舞动假狮,怪兽见后惊恐而遁。从此,乡民相信狮子有驱邪镇恶之功,便于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扎狮演舞……此俗流传至今。[2]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版本的传说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看法,就不再这里一一列举。
在广东省内,很多村落都是自然村,这些自然村都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中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在古代中国,由于农耕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古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再加上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土地对人民的重要性,一户人家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以后,如果没有天灾人祸,那么他们将会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繁衍后代,他们的后代也大多是沿着祖先们的生命轨迹,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生活劳作,开枝散叶。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一户小小的人家逐渐演变成一个村落,而这个村落则是由一个庞大的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亲族构成。因此,许多的自然村落都是由一个人口数量较大的,同属于同一个先祖的同姓宗族组成,也有些是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同姓宗族共同组成。在广东,虽然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这种以同姓大宗族或几个不同姓但渊源深厚的小宗族为单位构成的自然村保存得比较完好,所以这种乡村宗族文化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最好的体现就是基本上每个自然村村落都建有或是保存着一座供奉祖先的宗祠(广东称作祠堂)。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们习惯在一些重要的农业时节或者是重大节日以宗族为单位举行祭祀活动,迎神庆典以求神灵保佑,而且在这些节庆中,人们通常都会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而在古代中国,狮子被看作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因此被尊为瑞兽,圣兽,人们相信它可以驱邪镇妖,保佑生活平安,还具有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祥宁的美好寓意。
在2019年3月31日,笔者与调研小组成员一行三人前往佛山市祖庙进行实地调研,近距离地观赏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广东醒狮表演后发现,广东乡村醒狮造型古朴自然,灵动精巧,形神兼备:窄而宽的额头上长了一根威武的独角,塌而大的鼻子,宽而方的大嘴,时隐时现的狮牙,狮脸上斑驳复杂的花纹,最惟妙惟肖的莫过于随着舞动可以转动的狮眼,炯炯有神的大眼赋予了醒狮的生命力,随着表演的不同阶段,有时可以从眼睛里看到雄狮不可侵犯的威严,有时眼睛又流露出萌态,尽得真狮的神韵,除了造型逼真生动,广东乡村醒狮表演还有极高的观赏性。广东乡村醒狮将武术,舞蹈,音乐三者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舞步和动作套路,从“睁眼”、“洗须”、“抖毛”到“采青”等一系列动作诠释了起、承、转、合的整个过程,故事性极强,十分富有戏剧张力,再加上激昂振奋,震慑人心,节奏感极强的鼓声和锣声,有一种激荡人心的力量。在表演的过程中,每当出现一些高难度的惊险动作,围观人群就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的吸气声,随之而来的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现场营造出一种极为喜庆热闹的欢乐氛围。在百年之后,广东乡村醒狮依旧能够惊艳我们的双眼。那么,不难推测,在当时生产力落后,娱乐方式单一的广东乡村,广东乡村醒狮表演带给村民们多么大的震撼和视觉享受,广东乡村醒狮能够成为广东乡村宗族举行生活性仪式和祭祀庆典活动的“常客”。
在古代中国,受到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族与个人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如果是宗族中的嫡系一脉或者说是家境比较好的子弟要举办大喜事时,比如说做寿、娶嫁、考上功名……都会大摆宴席,邀请全村的族亲参加,这个时候由于广东乡村醒狮丰富生动,活灵活现的表演形式使它不仅能够出现在严肃的祭祀仪式和迎神庆典当中,还在发展中还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于是,在这种喜庆的场合,也会邀请乡村醒狮前来助兴。
由于广东乡村醒狮可塑性强,使它可以满足古代乡村宗族生活中多种场合的需要,在古代广东乡村宗族的族人们的心中,如要举行宗族祭祀、迎神庆典,节日庆贺等活动,邀请醒狮队伍来进行表演都已经演变成一种在广东族亲中约定俗成并且代代相传的传统。因此,对于古代的广东乡村宗族来说,广东乡村醒狮文化对于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和增加宗族族亲间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帮助,但还是主要依靠强大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家族观念的支持和维护。那么,广东醒狮文化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在于:第一是安抚民心,给予族人们精神上的力量。古人认为表演醒狮是可以驱邪镇恶,祈福纳吉。虽然斯人已逝,但是这种观念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至今依旧影响着当代人对广东乡村醒狮表演的看法。在进行第二次实地调研时接受我们采访的封开县南丰镇的吴先生是这样说的:“舞狮子是我们村里的一种风俗习惯,特别是在新年和元宵节,是最热闹的活动,给人们带来喜庆吉祥。而且人们相信新年请人在家门口表演狮子能够带来运气和旺气,带来一整年风调雨顺。虽然现在很少看这种表演了,但是,每次听到醒狮表演的音乐,仍觉得心情激动,想着是有喜事的发生,这也会让我的心情变好。”另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来自化州市谢白村的陈观康先生是这样说的:“我觉得醒狮表演的寓意主要是希望来年的日子可以红红火火,特别是在除夕之后的几天,村里的人都会有一个狮队挨家挨户的采青,大家都很希望舞狮的人可以很生猛很威武地采自己家的青,大家都会包一个比较大的红包,希望来年可以顺顺利利,赚更多的钱。我觉得舞狮给人的心理暗示主要是希望大家都可以像舞狮一样朝气蓬勃吧,给人一种很舒服很明亮的感觉。”
从今人对于醒狮表演的态度中也可以一窥古代人对于其的看法。从现代的角度看,古代宗族在重大节日进行醒狮表演,就是对村民们进行心理暗示,帮助他们消除烦恼,树立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鼓励他们积极地生活生产。这样子,既调动了村民们劳动的积极性,维护了村里农业的繁荣发展,又达到了减少矛盾,保障村子里和宗族内部的和谐的作用。第二是丰富了祭祀仪式、庆典节日的内容,增加了可观赏性和美好的寓意。第三在古代醒狮表演其实也是一个乡村宗族势力、财富、地位的体现,也是古代乡村宗族间相互攀比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古代,有不少的乡村大族都会拥有属于自己本族的乡村醒狮队伍。
广东乡村醒狮文化有利于增强现代广东乡村宗族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和心理认同感,保护广东乡村宗族形态。在现代中国,广东乡村宗族面临着关乎自身生死存亡问题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快速前进的历史巨轮早已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碾压成了历史的尘埃,这也就意味着现代广东乡村宗族同时失去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给广东乡村宗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首先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差距也越来越大。很多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乡村里的村民们,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谋生和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背井离乡,到城市寻找机会。再加上交通设施的完善,导致了人口的流动性大幅度地上涨,这就导致了维持了上千年的自然村落基本上封闭的发展模式被打破,极大地削弱了乡村宗族间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形成的网络在增加乡村宗族内部凝聚力的力量。再者,农耕经济时代早已成为了“过去式”,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普通人获得了成功,通常大部分都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乡村宗族的力量在这些时代似乎“失灵”了。这样一来,乡村宗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会逐渐下降,而且人们在客观现实世界对宗族力量的依赖减弱,同时导致了他们心理对于宗族的依赖性的减弱,很多人的宗族观念就逐渐淡漠。这一切,最终都会演变成一个问题:乡村宗族结构开始解体,优秀的乡村宗族文化面临失传。而在这种情况下,广东乡村醒狮文化在维护乡村宗族团结,增加凝聚力方面中担任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对于那些从小在乡村长大,长大成年后长期在城市打拼的广东人们来说,广东乡村醒狮及其文化一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广东乡村醒狮及其文化会变成他们对于家乡为数不多的清晰鲜活的记忆。因此,在现代,广东乡村醒狮文化被赋予了一种新的价值——唤起乡愁。在广东,宗族内如果有重大的喜事节庆典礼要邀请醒狮表演的传统流传至今,在春节或者重大节庆日、重修祠堂、族谱等重要的日子和场合,尽管是在外打拼的人也会回到乡村里,重新聚集在祠堂里,这个时候,一场锣鼓喧天,热闹喜庆的乡村醒狮表演会在一瞬间把常年在外打拼的族亲的记忆拉回童年时在村里面度过的种种回忆,一种存在于血脉之中的对于血缘关系的天然的亲近感被唤醒,弥补了族亲之间,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导致的疏远或者是贫富差距拉开的心理上的距离,族亲们之间的感情开始回温。来自肇庆市德庆县的戴淑贞女士接受采访时说:“舞狮会大大增强宗族凝聚力。现在村里人大多平时也在城市打工,见面的时间不多。但每年过年过节时大家一起舞狮,增进了感情的交流,气氛其乐融融,会令大家保持亲近,保持同乡、同宗族的归属感,不会变得生疏。”来自化州市谢白村的陈观康先生是这样说的:“舞狮本来就是一个团队活动,其实舞狮跟敲锣打鼓是肯定分不开的,大家都有练一段时间才会协调,在练的过程中就自然会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而且一般重大节日的时候,一般家里有后生仔(年轻人)的话,都会在狮队里,可以帮帮忙。自己家人也会为这个感到骄傲。而且当敲锣打鼓声伴随舞狮一起来的话,大家心里都会有一种自豪感,我觉得这个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像在我们这里,除了过年有舞狮,在年例,小年例都会有舞狮,小年例的时候,大家都集中起来在一个地方拜神,后生仔会扛着神像,舞着狮围着祭品走好多圈。大家在这个时候都会觉得这个场面是很壮观的,大家都为这个感到骄傲,很多别的村的人都会过来凑热闹看的。这时候大家邻里乡亲都会很团结和谐,平时因为什么小事情都点矛盾的话,在这是可以说是一笑泯恩仇的。大家在大场面面前,都不会把这些小事放在心里。”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而且这种对于血缘关系的天然的亲近感,在这些常年在外打拼的族亲们看到自己的宗族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时,会促使他们生出认同感和自豪感。而这些,不仅有利于增加乡村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对于宗族内部人员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也有一定的作用。这些对于乡村宗族的发展也有不少的帮助,比如说社会上有很多取得成就的企业家都会选择帮助自己的家乡发展,带领着家乡的亲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此一来,乡村宗族关系在个人的发展中起到了一种新的作用,乡村宗族自然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近年来兴起的宗亲联谊会,重修族谱和祠堂等都是可以证明。
通过对于不同时期广东乡村醒狮文化在广东乡村宗族里的价值的探究,笔者发现,广东乡村醒狮文化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相反经过时间的沉淀,它在广东乡村宗族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可以证明,广东乡村醒狮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所蕴藏的价值也许会超出人们对于它的预期。笔者仅从一个角度去探讨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挖掘出广东乡村醒狮文化更深层的价值,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