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再生产:跨文化传播中被共享的集体记忆
——以加拿大A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为例

2019-12-18 07:09:02刘静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面塑外派民俗

刘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北京 100875)

西方学术界对于“跨文化传播”一词的使用有着殊异之处,主要有“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1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根据英语词根的释义不难理解其中的区别,“inter-”的意思是“在……之间,相互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顾名思义是指文化共同体内部不同群体文化的交流。“cross-”意为“超过、跨境、横渡”,因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更加侧重于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与交往。“trans-”有“通过、超越”之意,可见,“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个不仅包含动态的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动,还承载着文化整合的深刻内涵。

中国学者对以上三种译介方式往往不加区别,通通转译为“跨文化传播”。而人类学视角的跨文化传播内涵又有不同意义,具体可以其划分为三大类别:跨越种族(Race)的传播、跨越族群(Ethnicity)的传播、跨越国家(Nation)的传播。显然,这三种分类方式有时仍会发生重叠,但本文重在强调A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作为一代人集体记忆的民俗技术——源起于中国,传播于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因此,本文中将跨文化传播理解为跨越国家边界的传播。

加拿大A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中,以民俗为载体的手工艺术是其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面塑”和“打绳结”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但是,反观作为传播主体的中国, “面塑”和“绳结”已经并非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是“历史中形成的民俗”,也是当今社会所传承的民俗。作为文化形式嵌入跨文化传播的民间手工艺术,在跨越民族国家的加拿大,何以实现了民俗再生产并促成了社会记忆的共享?

一、个案概况

A孔子学院以中小学生的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为主,辅以少量的成人语言及文化教育,其中,中小学教育依托孔子课堂完成。因此,该孔子学院中的所有外派老师的身份也分为两部分:国家汉办外派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和外派孔子课堂汉语教师(下文统称为外派汉语教师)。

在日常运作中,A孔子学院的办公场所和教学场所各处一处,其行政办公点位于W语言中心,而教学点则分布在下设的20所设立孔子课堂的中小学(统计数字截止到2015年2月)。在田野中笔者了解到,A孔子学院虽建立于H市,但其覆盖面不只局限于H市,它辐射至A省的各个地区,该孔子学院为整个A省提供全方位的中文课程和中国文化交流项目服务。

通过与该孔子学院首任外方院长S先生的访谈得知,该孔子学院在面试外派汉语教师的时候通常会率先考虑有才艺的英文教师,究其缘由,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我们A孔子学院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孔子学院,我们有自己的本土教师,他们基本是第二、三代华人移民,他们能够教授中文给我们的学生。可是,多数老师出生于加拿大,长在加拿大,会讲中文、写中文却从来没去过中国。他们了解的中国可能是片面的,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来源于长辈的知识传递或各类电视节目。但你知道的,我们希望的教师不是教授语言的,而是能带来中国的最新见闻或新奇文化的人。

中国的语文教师虽然更懂中文,能够授课,但是我们却更加需要熟练掌握英文,有一技之长的教师。这样的老师不仅更熟悉我们的语言文化,也能够将其所长展现给我们,拓宽学生的视野。3

我们孔院在选择外派教师时,会注重在面试,面试的重点就是你要会才艺,属于中国的才艺。3

通过与S院长的访谈了解到,“才艺”是该孔子学院面试考虑的重要因素。而“面塑”“打绳结”“中国画”“太极”已经成了A孔子学院对外宣传的经典项目,每年根据外派汉语教师的特长做出细微调整。

二、以民俗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

A孔子学院的主要活动基本分为以下两类:课程与民俗文化推介活动。

课程又由语言课程和文化课程共同组成。其中,文化课程主要是指剪纸、捏面人等传统民俗技艺的传授。而文化活动则根据主办方的不同分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孔院主办的大型活动,如:汉语桥比赛、征文大赛及借助当地节庆活动组织的文化宣传活动等。

但文化课程与文化活动的核心都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都是以民俗为载体对中国文化的推广。

A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陆续在开设的文化类课程主要有:剪纸、面塑、中国画、中国结、武术、太极拳、太极扇等。由于外派汉语老师任职年限为两年,每个人的特长不同,每年开设的课程也不同。但面塑课、中国结与太极拳是了A孔子学院文化课程的保留项目,每届的新任老师来了以后都会学习其中的一或两项。尤其是面塑课程,在加拿大的孔子学院中已经小有名气,甚至加拿大其他孔子学院的老师给A孔子学院的老师写E-mail,希望能将做授课后的“面塑”想办法保留一些给他们邮寄过去,方便他们的孔院对外进行宣传。

此外,A孔子学院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新年庆祝活动和一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在当地社团、各个语言机构在商场积极举办宣传活动的时候,A孔子学院的位置前总是挤满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在当地人眼里,孔子学院和当地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更是互信互利、相得益彰。在H市大型节庆活动中,总能看到孔子学院的身影。一方面,当地社区需要多元文化的支持以显示对各个族裔移民的包容与尊重。另一方面,孔子学院也会积极主动参加这些活动,以便与当地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在我所参与观察的多次宣传活动中,德裔、西班牙裔、法裔、亚裔以及其他各个族裔社团的管理者、参与者也曾多次来展台咨询、了解中国结、面塑等工艺品的制作工艺,甚至希望拿他们的工艺品与我们的工艺品做交换。他们还十分积极地品尝饺子、春饼、麻花、糖糕、葱油饼等中国传统美食,并盛情邀请我们品尝他们的美食、学习他们的舞蹈并参与最后的表演。在这些民俗为载体的文化活动中,A孔子学院的外派老师们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

三、民俗的再生产:被共享的社会记忆

在A孔子学院,虽然每届外派汉语教师各有所长,但是无一例外都需要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做面塑。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外派教师在派出前就受过孔子学院总部组织的培训,随后由于工作内容的需要,根据网络视频自学或向老教师学习。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为原材料,以形态各异的花鸟鱼虫等动物或人物形象为表现的一种传统民俗艺术形式,在河南、山东等地较为多见。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面塑艺人只依靠这项手艺难以维持家庭收入,传统的面塑艺术逐渐被慢慢丢弃。近年来,由于“申遗热”,不少手艺人助力申遗,加入了申遗队伍,如今“面塑艺术”已被成功申遗,而一些面塑艺人也成为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实际上,“面塑”代表了一代人的记忆,由于其形象的栩栩如生和神态的精致细腻而广受喜爱。正如汤姆斯在创造“folklore”这个词时所指代的,“面塑”就像是“曾经流行的古老遗存”。一般而言,民俗的传承与传播主要致力于民族国家内部,“民俗共享”这个理念最初由美国民俗学者们提出,并初次在史密森尼民俗节中进行实践。将“面塑”“打绳结”等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带到加拿大,并将其技艺传授给更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与此做法相类似。但A孔子学院的文化宣传与史密森尼民俗节目的不尽相同,都是呈现传统的民俗给广大受众,但二者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并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并非自幼学习的专家,而后者总是从民俗起源地邀请到技艺的传承人。

由于“面塑”“打绳结”等活动举办于加拿大,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得不改变部分元素,这种意义而言,“面塑”“打绳结”等民俗不仅发生了少许的改变,又呈现在异时间、异场域,是一种民俗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将“再生产”一词用于民俗领域并不陌生,法兰克福学派最早将该词用于文化领域,其基本含义是通过自觉的活动保存文化并继续传递文化。

在A孔子学院,通过文化课程或专门组织的宣传活动实现了民俗的再生产,也借助于“官方”的平台保留了传统中国的部分社会记忆。这部分社会记忆的保持首先有赖于“面塑”“打绳结”等民俗艺术形式的保留和技艺的传承,换言之,技术问题是维持这一记忆的核心要素。此外,“社会记忆”与“合法性”息息相关。能否形成一段社会记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在社会公共秩序中有无广泛的参与者,代际交流是否通畅,个体之间能否共享经验等。由于中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兴起,民俗艺术等表现形式在部分遭遇明显的代际阻隔后重现人们的视野。“当回忆被当成文化活动而非个人活动的时候,它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文化传统的回忆。”民俗技艺在加拿大的再生产也是如此,尽管华人移民数量有限,但仍有移民前来沟通,寻求交流当年的回忆,尽管人们的记忆虽有差异,但相互补充,互相暗示,在同时代内相互际遇。4正如康纳顿力图论证的“有关过去的形象和回忆性知识,是在(或多或少是仪式的)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4

中国,作为孔子学院的传播主体,也是“面塑”“绳结”等几项传统民俗技艺的“历史主体”,跨越时空和国家边界,通过共享社会记忆,共享经验,推动了民俗再生产,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直接影响了华人移民对中国文化根源的情感。

四、小结

在A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民俗再生产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要素,共享集体记忆,激发了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是由于民俗学分支的发展规模较小,民俗学界对这一现状的关注度仍然较低。

目前,广义的中国民俗学研究仍然将学科界限局限于民族国家的范围之内,并以此区别于人类学。实际上,这种学科划分标准是不够严谨和科学的。目前,全球孔子学院共计500家,如同A孔子学院一样,文化活动与语言教学形成互补,成为跨文化传播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文化走出去”被直接转义为“民俗走出去”,当民俗不再成为一国民俗时,民俗学的定位就会产生问题。文化具备公共性,民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备这一公共性特征,这种公共性是指民俗不能被个人所独有,而是被一定的人群所共享。

在全球化趋势下,社会流动频率加快,文化互动也日益频繁,“民俗再生产”是将保护民俗放置于全球化视野下,利用文化的流动性、建构性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与保护,应当受到学界的更多关注。

注释:

1.姜飞主编.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年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

2.作者注,在当地,学校类别主要为公立学校、私人学校和家庭学校。其中,公立学校又有四种不同的系统独立管理,分别是公立教育局下辖的学校(占省内学校总数的62%)、天主教或其他教会教育局下辖的学校(占省内学校总数的32%)、独立学校(当地人更喜欢这种说法,实际为特殊学校,即身体或智力发育不健全的专门学校,占省内学校总数的1.3%)以及法语学校(占省内学校总数的1%)

3.作者注,该段引文根据田野调查中与S院长的访谈内容整理翻译而成

4.保罗·康纳顿,纳日碧力戈.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面塑外派民俗
跃然指尖的面塑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 05:35:22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少儿美术(2020年11期)2020-11-06 05:11:32
胶东面塑——花饽饽
少儿美术(2020年9期)2020-11-05 09:12:02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巧解企业外派人员个税难题
中国外汇(2019年9期)2019-07-13 05:46:22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