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从根本上看,人类世界的存在状态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而在在宗教和灵修领域,身体与意识的进化向度所产生的分歧主要在于它们对于时间本质认知的不同,具体表现为时间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是否确切存在。以下做具体介绍:
该向度相较于后两种更加符合我们的经验,即时间对人与世界来说是恒常存在的,世间万物无不存在于时间之中,它承认变动发展是必然的。当然这里所谈的“身心俱进化”并非是“达尔文式”的进化,“达尔文进化”是在经验范围之内的进化,而且它更多是描述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阶段。而“身心俱进化”是一种宗教性的理论体系,它以一种宏大视角描述了人类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的法则》是20世纪80年代几个美国人在通灵状态下获取到的灵性资料,具体获取方式我们在此处不做描述,仅介绍该法则的主要内容:《一的法则》认为宇宙存在八个密度层级,第一密度指物质层次,例如我们周围的顽石、砂砾、海水等无意识存在者;第二密度指动植物,它们具有较低层次的意识能力,有感官觉受和感情,同时也受制于物质之身;第三密度就是我们人类,我们在意识智性层面上比动植物更加高级,但也同样摆脱不了身体的束缚,而且我们完全是以分裂个体的形式存在,其中有不可避免的自我、私欲、矛盾、对立、争斗等;第四密度的存在者已经可以摆脱身体的束缚,不过同第三密度一样也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个体之间要发展“同情”,“同情”使得它们的意识更加深密、宽广,并且体会到他体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交流不再受制于言语的表达,而是靠一个“社会记忆复合体”直接通过意识沟通,每个个体也都可以共享其他的意识,所以,它们可以因共享意识而和谐共存,而这种和谐是第三密度的人实现不了的;第五密度存在者的最显著特性就是智慧,这种智慧是第三密度的人类无法企及的,它们已经不再是单一具体化的形象,而且也不再仅仅是一种意识状态,它们可以随意显现出不同的形象;第六密度是光,一种可以自我体验的光意识状态,《一的法则》的讲述者——拉就属于这一维度;第七密度是最后的归一,是一种整体的存在,便一切处的觉知;第八密度类似于一种过渡,从第七密度的“一”有演变成无限,“一者”又在开始了无限创造的自我体验,第一密度又从这里开始了。
很明显,《一的法则》所描述的进化图景是将整个宇宙的存在(甚至于我们无法了解和证实的)都放到同一个时间尺度中,换言之,该进化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承认时间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存在。虽然该进化理路无法被我们经验所证实,但其时间中的线性进化方式我们倒是可以理解,至于其内容究竟的真伪性我们在此不做判断,仅作简要说明,读者若感兴趣可自行搜集资料多做了解。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为克氏)的时间观则与上述不同。他认为物质层面或许是存在时间的,就像种子可以逐渐长成大树;婴儿可以变成青年、壮年、老年,直至老死;钟表可以从1点走到3点;这是对人而言的外在时间,我们在经验中必须承认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也就决定了物质与人身体是运动变化着的。而内在的时间在克氏看来则是一种假象:“外在的时间一旦变成内心的结构,就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思考。”“当外在的活动延伸到内心时,时间的幻觉就进入了。”“时间根本不存在…如果内心的活动或思想停止了,时间的轮转也就停止了。”[1]不难看出,克氏认为时间的产生在于头脑把外在的活动演变成了内心的连续性感受,记忆所产生的过去和设想所产生的未来则是关键。事实上,在克氏看来,人生的存在只有当下,人的念头生灭创造出了内在时间,从而使人脱离于实际的当下,进而产生分裂和矛盾。所以,人总是幻想着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变得幸福、得到解脱,或者能进化成更为高级的物种,而这些在克氏这里都是头脑的幻想。克氏主张人的解脱只能是在当下,人也只有消除掉时间才能够契入永恒的实相。
如果说克氏还为时间在物质层面的存在留有余地,那么佛教(尤其是其教内中观学派)则在所有层面上对时间进行了破斥。龙树《中观论颂》的开宗明义之处即表明了该旨趣:“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2]。该派以及禅宗的旨趣是直示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之境,将所有存在者全部融摄入唯一真性。生灭、来去、变化这些表征运动的观念是时间最显著的特点,在这里已被全盘否决了。时间的移除也就预示着所有进化形式的不成立,成佛不再久远的未来,只在当下,只在迷与觉之差!
上述三种宗教性进化理路的差异是基于对时间理解的不同:《一的法则》把人类放置在线性发展的宏大图景中,时间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是存在的,所以身心都可以进化;克氏通过对人类心智和思想的分析把时间理解为人类头脑的幻想——本质上并不存在,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运动他不做评断(这或许不是他教诲的重点),所有他的理念可称为身进心不进;而佛教中禅宗一派则直示当下即是,否认任何一种形式的生灭变化,属于身心俱不进。或许仅仅作为一种可能性,笔者大胆设想:佛教不生不灭真如之境正是《一的法则》中第七、八密度,既是无限之合一,又是万缘生发之所;而至于如何回归,《一的法则》给我们展现了久远时间的多密度进化历程,佛教禅宗则通过顿悟当下之机,成顿超佛地之果;克氏则给我们展示了一条比较适合现代人理性探索的当下解脱之路。于是,三者便在设想中得到了统一,至于此设想究竟真实与否以及每条路径的更多细节,还需再做更多的探索、沟通和体证。